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2024年获批以来,凭借其独特的交叉学科定位和前沿培养模式,成为学校艺术学领域的重要增长点。该专业以“媒体交互设计”和“多媒体技术融合”为方向,致力于将传统艺术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结合,培养既懂技术又具备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校企合作、推动科研创新,专业逐步构建起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育人框架。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以OBE理念(成果导向教育)为核心,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核心课+校企融合”的递进式架构。核心课程包括三维软件设计基础、智能产品与交互设计、虚拟现实基础等,覆盖技术工具应用与艺术创作全流程。例如:
- 数字影视后期合成课程聚焦影视特效制作技术,结合Adobe After Effects等软件教学;
- 人机交互设计课程引入用户体验(UX)设计理论,强调用户需求分析与界面优化;
- 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整合HTML5、CSS3等编程语言与视觉美学训练。
培养路径上,专业采用“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 基础技能培养阶段(第1-2学年):通过数字图形、摄影摄像基础等课程夯实技术功底;
- 项目驱动阶段(第3学年):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开展真实项目实训,如与重庆(国家)广告产业园合作完成商业广告设计;
- 创新应用阶段(第4学年):通过毕业设计和学科竞赛实现成果转化,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等赛事中获奖超50项。
在科研与产业对接方面,教师团队主持的数智化赋能西南山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新机制及实践路径研究等项目,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乡村振兴领域。专业实验室配备动作捕捉系统、VR虚拟现实工作站等设备,支持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艺术生成、沉浸式交互装置等前沿探索。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3.5%,主要流向游戏开发、短视频制作、元宇宙内容创作等新兴领域。
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专业持续深化AI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在数字创意产品设计课程中,学生使用MidJourney等AI工具进行概念图生成,再通过手绘板完成细节优化,形成“机器辅助+人工精修”的创作范式。这种技术赋能艺术的模式,使作品既保持人文温度又具备工业化生产效率,典型案例包括为重庆文旅局设计的洪崖洞AR导览系统,该项目已落地应用并获市级创新奖项。
未来,专业计划拓展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与韩国、捷克高校共建双学位课程,引入数字孪生、生成式艺术等全球前沿教学内容。通过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矩阵,该专业正朝着建设西部一流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基地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