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人工智能专业是顺应国家战略需求设立的新兴学科,依托母体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工科优势,聚焦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该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专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涵盖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行业实践的课程体系。作为省级重点推荐专业,其教学内容紧密对接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前沿领域,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有显著竞争力。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该专业明确以人工智能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强调系统掌握智能系统设计、开发与维护的核心能力。课程设计融合了数学基础、算法模型、软硬件协同三大模块,例如《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搭建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框架。同时,专业注重跨学科交叉培养,通过机器人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关联学科拓展学生的技术视野,强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突出“理论+实践”双轮驱动。主干课程包括:
- 基础理论类: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Python语言程序设计;
- 核心技术类:模式识别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视觉、智能系统;
- 高阶应用类: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算法优化。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制学习,例如通过“无人驾驶技术与系统实现”“游戏设计与开发”等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工程实现能力。此外,专业还参与应用型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虚拟教研室建设整合跨校资源,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动态同步更新。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专业依托校企合作与科研平台强化实训。例如,与国有企业和知名IT公司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可参与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智能推荐算法等实际技术开发。毕业设计课题多来源于企业真实需求,如智能装备控制、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领域,确保学生具备直接对接岗位的技能。近年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主要进入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头部科技企业,部分选择出国深造或攻读研究生。
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同样值得关注。学院通过承办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联合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等机构,探索通识课程体系重构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将伦理教育融入课程(如《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这种“技术+人文”的双维度培养策略,使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更具综合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