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云南省首批"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有企业办学背景,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面向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等职业群,培养掌握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生产线工艺仿真等核心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置与实训体系紧密对接工业4.0时代需求,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的三维培养框架。
在专业能力塑造方面,该专业构建了"四层次能力培养模型":
- 基础能力层:通过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课程,夯实机械工程基础
- 数字化设计层:依托产品逆向设计、CAD/CAM软件应用等模块,培养三维建模与虚拟装配能力
- 智能制造层:引入生产线数字化仿真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等教学内容,掌握智能产线管控技术
- 综合创新层:通过数字化检测技术、质量数据管理系统等实践环节,形成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双链融合"架构,既包含机械设计基础等传统制造课程,又融入3D打印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前沿模块。核心课程如产品数字化制造工艺设计采用项目化教学,学生需完成从逆向工程建模到数控加工的全流程实践。校内的智能制造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平台与CNC实训车间,配备五轴加工中心、三维扫描仪等价值1.09亿元的先进设备,实现"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学习。
实训体系实施"三阶递进"培养模式:
- 基础实训:在数字化设计中心完成零件测绘与三维建模
- 专项实训:通过典型零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项目掌握CAM编程与加工
- 综合实训: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数字化产线运行与管控,涉及MES系统操作与质量追溯
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与南京汽车集团、中船鹏力等企业共建20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导师参与数控编程及零件加工等课程教学,学生在大二即进入"工学交替"阶段。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昆钢、云南白药等企业的设备数字化改造项目中,技术方案采纳率达78%,展现出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构成"双师型+产业导师"的多元结构,13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38%,7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同时聘请博西华电器等企业的技术总监担任产业教授。教学团队开发了省级智能装备与制造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库,其《"三区四化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印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价值。
在职业发展通道上,该专业构建了"双证书+升学"体系,学生可考取机械产品三维模型设计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通过"3+2"高本贯通项目进入云南财经大学深造。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在智能产线运维、数字化工艺工程师等岗位的起薪较传统制造类岗位高出32%,印证了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随着云南省"产业强省"战略推进,该专业将持续为区域智能制造产业输送掌握数字化协同制造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