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的科学教育专业自2005年设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需完成无机化学、植物学、自然地理学等核心课程,并通过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系统学习,形成科学教育的专业素养。随着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的推进,该专业更注重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和科普事业输送人才。
培养目标:跨学科融合与教育实践
专业定位为“科学+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既掌握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又具备科学教学和科普管理能力。课程体系设计上,基础化学实验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行,强化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例如,生命化学与生物进化论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科学的宏观规律,而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则培养其对社会科技议题的批判性思维。毕业生需达到教育学学士学位要求,最低修满155学分,学制弹性为4-6年。
实践教学:从实验室到社会场景
实践环节是专业特色之一,通过高阶实验课程实现能力跃升。例如:
- 《综合科学实验》:设计自动寻路小车调试、水火箭制作等项目,融合物理、数学与工程技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 《科学探究实验》:以塑料降解回收、甲醛浓度测定等现实问题为课题,强化环保意识与科研方法;
- 跨学科协作:如水果电池制作整合化学与电学知识,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这些实验项目紧扣“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普及能力”两大核心目标,将课堂延伸到科技场馆、中小学课堂等场景。
就业方向:多元路径与职业竞争力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教育科研机构及科普场馆。专业通过“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增强学生竞争力。例如,参与“国培计划”的师范生可直接接触基础教育前沿需求,而科技场馆实习则为其科普工作积累经验。不过,就业满意度(3.5分)显示部分学生面临岗位适配挑战,需进一步优化职业规划指导。
学科建设:从专业特色到行业引领
河北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依托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学科交叉+实践创新”的特色体系。2013年承办的全国科学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推动专业对标国际标准,呼吁建立科学教师准入制度,强化师资专业化。近年更引入STEM教育理念,开发“化学小火箭”等融合项目,回应国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需求。这一系列举措使该专业成为河北省科学教育领域的标杆,并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形成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