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的特殊教育专业自2012年创办以来,始终以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四川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双重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不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高水平的师资团队以及广泛的实践平台,为特殊教育领域输送了大量兼具专业情怀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以下将从培养体系、课程特色、实践路径等维度展开具体解析。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明确提出要塑造具有特殊教育专业情怀、扎实的知识技能和科研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构建知识框架,结合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核心课程强化专业深度,学生既能掌握普通教育规律,又能精准应对特殊教育需求。这种“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既能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工作,也能在普通学校推动融合教育发展。
课程体系的设计充分体现“教康结合”理念。专业必修课涵盖盲文基础、手语基础等技能型课程,以及特殊儿童康复、早期干预等康复实践类课程,同时融入教育统计学、特殊教育管理等研究方法与管理课程。这种课程结构既强化了学生的差异化教学能力,又培养了其跨学科整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还通过信息化课程和虚拟教研室建设,将数字化工具引入教学场景,例如开发培智教育班级课程设计案例库,提升学生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支撑网络:
- 校内实验室:包括特殊儿童康复实验室、诊断与评估实验室,配备先进设备模拟真实教学场景;
- 校外实践基地:与23所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及医院合作,其中与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共建的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实验学校成为重要实训平台;
- 国际交流项目:例如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的师生互访计划,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这种实践网络确保学生累计超过800小时的实操经验,显著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组建了由9名专任教师(含8名博士)和6名一线专家构成的混编团队。核心教师如系主任吴春艳副教授,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9项,其主导的特殊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成渝地区特殊教育虚拟教研室,将学术前沿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教师团队发表SSCI/CSSCI论文15篇,开发的《培智学校综合课程开发研究》等专著,直接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
就业导向显示,毕业生在特殊教育学校就业率达62%,另有28%进入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10%选择攻读硕士或进入残联等机构。这得益于学校建立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支持体系,包括每年举办教育科学学院专场招聘会,吸引50余家单位提供岗位;同时开设特殊教育国培项目,与用人单位联合定制人才培养方案。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满意度达到94%,凸显培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