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胜利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扎根于石油工业基地的公办高职院校,其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育人体系。该专业以智能制造和石油高端装备制造为方向,通过校企共建、订单培养和岗课赛证融通等模式,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以下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就业方向及培养成果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课程体系:聚焦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
专业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工业互联网架构与智能制造场景需求,核心课程包括《工业现场总线及应用》、《工业数据采集与应用》、《物联网传感技术与应用》等,覆盖从设备联网到数据分析的全链条技术。理论教学中融入项目式教学法,例如通过智能电气综合应用中心的仿真生产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编程、工控网络设备装调等实操技能。此外,课程体系注重“岗课赛证融通”,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计算机二级、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参与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等省级技能大赛。
二、实践平台:构建“校中厂”与产教融合基地
学院通过三类平台强化实践能力:
- 一流教学实训基地:包括中国石化高端人才培训基地和智能电气综合训练中心,模拟真实生产场景开展项目化训练;
-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平台:例如与广州数控合作建立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设备标准对标工业4.0,课程资源直接对接企业需求;
- 产业融合基地:如东营算力中心产教融合项目,学生参与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和数字化产线运维实战,2023级学生已通过该平台完成首期培训。此外,学院将课堂“搬到”企业现场,组织学生参观精密铸造年会、油田信息化车间,零距离接触智能制造应用场景。
三、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与双向赋能
专业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胜利油田西格尔电气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合作内容包括:
- 订单培养: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如广州数控的“智能制造标准”课程模块;
- 实习就业一体化:学生进入东营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基地实习,2022届毕业生在本地企业实习率超76%,留用率达40%;
- 技术攻关协作: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开展智能油田运维服务研发,推动“校中厂”模式落地。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保障了学生就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超90%),还为企业输送了即战力强的技术骨干。
四、就业方向:覆盖智能制造全产业链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数字化工厂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典型岗位包括:
- 工控系统集成工程师(负责工业网络部署与调试);
- 工业互联网规划工程师(参与智能产线设计与优化);
- 工业APP开发技术员(开发数据可视化、设备管理平台)。部分学生进入石油化工领域,从事油田信息化设备运维,契合区域产业升级对工业互联网+能源跨界人才的需求。
通过“产学研创递进”的培养路径,该专业学生近年屡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例如2024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师生团队在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赛项斩获三等奖。这种“以赛促学、以证提能”的模式,使得毕业生既能胜任一线技术岗位,又具备向系统架构师或技术管理岗发展的潜力,成为支撑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