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省首家设立历史学学位文化遗产本科专业的高校,齐鲁师范学院通过系统性布局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路径。在202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该专业后,学校以非遗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起理论研究、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成为山东非遗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创新实践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的突破上,更在于通过田野调查基地、协同创新联盟等载体实现传统学科与现代需求的深度融合。
在学科建设体系方面,该校搭建起多维度支撑框架:一是首创“以文化遗产为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本科专业架构,课程设置涵盖历史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跨学科领域;二是依托中国乡村调查研究中心等三大省级科研平台,形成包含12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的研究矩阵,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等领域产出4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三是建立三德范村等国家级传统村落实践基地,将课堂教学延伸至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现场,实现学术研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推行“3+2专本贯通”联合培养机制,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打造“理论+实践”复合型人才成长通道,通过五年一体化培养解决文物修复行业学历断层问题;其次构建OBE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体系,设置非遗申报文本写作、影像编辑等实操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完成至少200小时田野调查;再者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团队建设,由100%博士学位的教研团队带领学生参与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如“莱芜中元节习俗”等项目的挖掘保护均有师生深度参与。
从社会服务效能看,该校通过成立山东省非遗理论研究联盟秘书处,整合政府、高校、乡村资源形成保护合力。其开发的非遗资源转化模式已引领章丘区培育出研学教育、生态观光等新业态,近三年累计获批纵向课题经费超200万元,完成10余项文旅部等部委的决策咨询项目。这种将学术成果直接应用于地方发展的路径,使文化遗产保护从书本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产业升级方案。
当前,该专业毕业生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约35%进入文旅行政部门从事遗产管理工作,28%任职于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另有显著比例选择攻读硕士深化专业研究。这种就业结构印证了培养方案中“应用型、复合型”目标的实现,也为破解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随着2025年首批本科生即将毕业,齐鲁师范学院的探索实践或将重塑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