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学院作为贵州省内率先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近年来在该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根据2025年最新排名,该校该专业位列贵州省第1名,获评B级等级。这一成就得益于其紧跟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结合区域产业需求,构建了涵盖机械工程、人工智能、控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专业自2021年获批以来,已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培养模式,为贵州省及周边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
在专业建设背景方面,贵阳学院于2021年新增080213T代码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为四年。这一决策响应了《中国制造2025》对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人才需求,依托学校原有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进行转型升级。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产教融合,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智能制造产业发达地区的30余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例如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等,为学生提供真实产业场景的实践机会。
课程设置是该校该专业的核心亮点,采用“基础+前沿”双轨模式:
- 核心理论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工程图学》等,强化机械设计与智能控制基础;
- 前沿技术模块设置《智能制造信息系统》《工业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等,对接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等课程实现理论与操作结合,配套建设了价值超2000万元的实验室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中,贵阳学院构建了三级支撑平台:
- 实验教学平台:拥有超轻弹性体材料绿色制造实验室等10余个专业实验室,覆盖智能检测、材料成型等关键技术领域;
- 创新训练平台:设立智能车设计部、光电设计部等20余个创新团队,支持学生参与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
- 产业合作平台:与深圳杰普特光电等企业共建产学研中心,开展智能装备研发项目,近三年累计孵化学生专利15项。
从就业前景看,该专业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企业从事智能装备设计、生产流程优化、工业数据分析等工作,主要就业方向包括:
- 智能工厂的系统集成工程师,负责MES系统部署与维护;
-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研发工程师,参与工业机器人本体开发;
- 政府部门的智能制造项目专员,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政策落地。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显示,超过60%进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起薪达到6500元/月。
相较于贵州省内其他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贵阳学院的特色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较早完成新工科转型,2020年即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上试点智能制造方向;二是构建区域产业服务生态,例如为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提供智能生产线改造方案。而凯里学院等同省院校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认证体系,专业评级仍处于空白状态。这种差异化发展使贵阳学院成为西南地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