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于2023年获教育部批准开设智能材料与结构专业,该专业是面向国家智能制造战略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的新工科交叉学科。作为吉林省首个获批该专业的高校,其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机械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点,构建了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专业聚焦智能材料的成分设计、制备工艺与智能制造应用,培养具备材料-力学-控制复合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人才,助力解决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问题。
在学科建设方面,专业采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双轮驱动模式。课程体系涵盖三大模块:
- 智能材料基础模块:包括《环境敏感材料》《相变原理》等课程,着重解析材料成分、组织与性能的关联规律
- 智能制造技术模块:设置《智能器件系统集成》《测控电路与驱动技术》等课程,强化智能材料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能力
- 交叉学科拓展模块:通过《量子材料与器件》《智能系统设计基础》等前沿课程,打通材料、信息、机械等学科壁垒。实践环节特别设置"智能材料制备-性能测试-系统集成"全链条实验,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至少3个工程实训项目。
科研平台建设凸显产学研协同创新特色。依托吉林省先进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专业团队在低共熔溶剂辅助材料制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顶级期刊。例如开发的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弹性体,通过紫外辅助直接墨水书写(DIW)3D打印技术,实现了水下智能监测设备的高精度制造。这类成果不仅推动理论创新,更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如一汽集团新材料研发中心)加速技术转化,近三年已孵化2项国家发明专利。
学生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出口特征。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从事材料研发、工艺优化或生产管理工作,近年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升学方面,约26%的本科生通过推免或考研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深造。值得关注的是,专业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优秀学生可参与"1+2+1"国际双学位项目,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