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经济学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校级优势专业,该专业依托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核心课程,构建了覆盖理论分析、实践技能和区域特色的教学体系,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并持续为地方经济输送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服务区域发展的复合能力塑造
该专业以“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知识+素质+能力+技能)为核心,强调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与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同时关注中国国情和区域经济发展。课程设计融入丽江旅游经济、高原特色农业等本土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经济学思维训练和跨学科知识融合,毕业生可在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领域从事经济分析、预测和管理工作,部分学生通过初级经济师、证券从业资格等考试增强职业竞争力。
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的双轨并行
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
- 理论课程包括《资本论》选读、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注重夯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
- 实践课程涵盖证券投资模拟、ERP沙盘实训、商业银行实务模拟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和经济类仿真实验室强化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
- 特色课程如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结合云南“绿色能源”“健康生活目的地”等产业规划,培养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的实操能力。
实践教学:校企协同的多元平台
专业构建了“校内实验+校外实习”的立体化实践体系:
- 校内资源:拥有证券投资实验室、模拟法庭实训室等9类实训场所,开展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贸易实务等仿真训练;
- 校企合作:与成都链家、丽江国税、国泰君安证券等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可参与企业真实项目;
- 竞赛与创新: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学创杯”创业模拟大赛,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12项。
就业方向:广覆盖与高适配的职业路径
毕业生就业呈现“三高”特点:
- 行业覆盖度高:约35%进入金融机构,25%任职于企事业单位,15%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 区域适配性高:超40%毕业生服务于滇西北及周边地区,参与乡村振兴、旅游经济开发等项目;
- 职业发展潜力高:通过“双师型”教师指导(含企业高管、非遗传承人),学生可快速适应岗位需求。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或赴泰国、台湾地区参与学术交流。
专业特色:扎根本土的创新教育模式
专业以“守正创新”为理念,形成三大差异化优势:
- 区域经济融合:课程嵌入丽江纳西族文化经济、滇川藏交界带商贸史等内容,毕业论文选题60%聚焦云南产业发展;
- 教学方式改革:采用OBE(成果导向教育)和PBL(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引入智慧教学平台实现翻转课堂;
- 思政与专业协同:通过“模拟商务谈判”、“乡村振兴调研”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案例分析,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经济学专业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传授、多维度的实践训练和本土化的创新探索,构建了“理论扎实、技能突出、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闭环。其97%以上的就业率和多元职业发展路径,印证了专业建设的实效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智力支持。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