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作为该校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的重点建设方向,自1986年开办以来,依托地方资源与学科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该专业以地理科学素养为基础,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强调地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融合,为四川省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优秀地理教师。下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平台及发展前景等维度展开分析。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聚焦基础教育需求,构建"三位一体"能力框架。作为师范类本科专业,其培养方案明确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地理专业基础知识、突出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这种定位源于该专业的历史沿革——其前身为1986年开设的地理教育专科,2000年停招前已培养1200余名毕业生,其中多数成长为中学校长、学科带头人或教学骨干。2018年恢复本科招生后,专业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通过"3444"育人体系(即3个对接、4个融合、4个共建、4个协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衔接。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突出学科交叉与技术赋能。核心课程围绕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双主线展开,重点融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现代地理技术工具。学院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支撑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旅游创新策划等赛事。值得注意的是,专业特别设置中学地理教育经历教师团队,3名具有基础教育背景的专任教师占比达42.86%,确保教学设计与中学课改动态紧密衔接。
师资结构与科研支撑体现双师型导向。地理科学专业所在学院专任教师中,教授占比11.32%、副教授占比22.64%、博士(含在读)占比52.83%,形成以高学历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学院建有2个省级科研平台,在遗产保护与文旅发展领域形成研究特色,2022年在全国旅游院校学术评价中位列Top100。这种学术积淀为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论文发表提供机会,近三年学生在专业赛事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超100人次。
就业路径与发展前景呈现多元化趋势。虽然主要培养方向为中学地理教师,但毕业生可拓展至国土规划、环境保护、GIS技术应用等领域。2025年数据显示,专业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93%以上,其中50%进入省级示范中学任教。随着学校苏稽新校区建设推进,1600亩智慧校园将新增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虚拟仿真平台等设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对于深造群体,专业考研方向覆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及地理信息科学,与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