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与产教融合政策推动下,长春电子科技学院通过学科特色与地方需求深度结合,探索出一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务区域发展的实践路径。作为学校文化传媒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以艺术创作与地域文化融合为核心理念,依托校地合作平台,将教学成果转化为服务乡村经济、文化传承的鲜活案例。从课程设计到社会服务,从赛事成果到产业对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展现出鲜明的应用型特征,成为学校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教育理念的典型缩影。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紧密围绕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展开。学校通过与梅河口市曙光镇西太平村的校地合作项目,将乡村振兴需求融入教学实践。例如,在《文创产品设计》《展示设计》等课程中,学生需针对乡村文化IP开发服饰类文创产品,完成从市场调研、设计提案到成品制作的完整流程。这种“项目驱动式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通过真实场景的产业需求倒逼教学改革,使课程内容与区域经济特色形成联动。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服装设计成果向冰雪旅游、伴手礼开发等新兴领域延伸。
在实践成果转化方面,该专业已形成以赛事孵化和政府合作为双引擎的成果输出机制。2024年8月,文化传媒学院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吉林省总决赛的“吉创集市”成果展中,凭借东北地域特色鲜明的服装设计作品获得省级部门关注。其中为吉林省外办设计的对外宣传伴手礼,将长白山文化符号、朝鲜族传统纹样与现代服饰工艺相结合,成为展示吉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这一案例凸显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文化传承创新与品牌价值提升中的双重作用,也为学生提供了高层次的实践舞台。
从学科发展布局来看,服装设计与工程正逐步融入学校“产学研创一体化”战略体系。根据省委统战部调研提出的要求,学校以“服务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服装设计与冰雪旅游、数字媒体等交叉领域深度融合。例如,在梅河口乡村振兴项目中,服装专业师生不仅设计实体产品,还通过虚拟试衣技术、短视频传播等手段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矩阵。这种多学科协同创新模式,既拓展了传统服装设计的外延,也呼应了吉林省“一主六双”战略中对文旅产业的扶持需求。
未来,该专业将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学校计划将乡村振兴项目对接地从梅河口扩展到更多县域,探索“设计扶贫”新路径。通过建立服装设计工作站、非遗工艺研习基地等实体平台,推动地方纺织原料、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嫁接。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被深度嵌入——学生需深入乡村调研民生需求,用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这种“课堂+田野”的双轨制培养模式,正成为学校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