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英才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育人导向,立足“以舞育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四年制本科教育,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培养方向涵盖中国舞、体育舞蹈与健美操等,课程设计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例如中国舞方向设置藏族舞、蒙古族舞、山东秧歌等特色课程,体育舞蹈方向融入运动解剖学、拉丁舞、摩登舞等跨学科内容。2025年学生参演国家大剧院舞剧《西施》的案例,印证了其“舞台即课堂”的教学改革成效。
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
该专业以培养“能表演、善创作、懂传承”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强调舞蹈表演综合素质与职业资格能力的双重提升。学生需掌握舞蹈基础理论、现代化设备运用及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同时通过民族民间舞基训与现代舞编创课程强化专业技能。例如,学生需完成从芭蕾基训到剧目排练的阶梯式训练,并在毕业实习中参与舞台剧目实践,形成“学、练、演”一体化能力。
实践教学与行业联动
学院采用“校团合作”机制,与省级院团、国家级编导团队建立深度合作,2025年输送20余名学生参与舞剧《西施》的创排即为例证。实践流程包括:
- 高强度集训:学生经历三个月封闭训练,接受特聘教授与行业专家指导;
- 职业化过渡:通过“以赛带练、以演促学”模式完成课堂到舞台的跨越;
- 大师互动:与杨丽萍、骆文博等艺术家同台排练,提升艺术视野与表演张力。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情感表达与动作编排上达到职业院团标准,部分参演学生已获得省级院团青睐。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课程分为理论模块与技能模块:
- 理论模块:包括舞蹈解剖学、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强化学生对舞蹈本体与文化的认知;
- 技能模块:通过古典舞身韵、现代舞基训、剧目表演等课程,分阶段提升技术精度。教学资源上,学院配备流行演唱琴房、电钢琴教室及千人规模演艺礼堂,并引入抖音艺人培养、星城班奖学金等产教融合项目,为学生提供舞台展示与职业孵化双平台。
师资力量与成果转化
学院师资由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傅小青、院长吴可畏领衔,形成“行业专家+高校教师”的双导师制。教师团队主导将《西施》演出片段转化为校本教材案例,实现艺术实践向教学资源的转化。近年来,学生在山东省体育舞蹈公开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中屡获一等奖,并参与央视新年音乐会、天猫双十一晚会等大型活动,印证了“体艺融合”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就业前景与社会评价
毕业生可进入文艺团体、学校、文化传播机构从事表演、教学或管理工作,职业路径呈现多元化。学院通过音体舞产业研究院累计输送百余名学生至舞台项目,部分优秀学子凭借国家大剧院演出履历获得职业发展优势。第三方评价显示,该专业在山东省民办院校中位列舞蹈类前列,其“应用型艺术院校”定位与文旅融合政策的契合度,使其成为区域文化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