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作为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百年人文积淀中形成了"创作与理论并重"的育人特色。该专业依托中文系深厚学术底蕴,2025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8位,获评中国五星级专业(5★),跻身中国一流研究型专业行列。学科建设融合中国话剧史与影视创作双轴,构建起覆盖剧本创作、影视批评到艺术实践的完整培养体系,近五年毕业生深造率超30%,就业方向涵盖影视制作、文化传播、教育科研等多领域。
学科定位与专业实力
专业以编剧创作为核心竞争力,聚焦戏剧影视写作、中外戏剧史、影视批评三大方向。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独创"三位一体"培养架构:将古典戏曲研究与现代影视技术相融合,构建起从《中国戏曲史》到《元宇宙影视系统设计》的进阶课程链。在2024年学科评估中,戏剧与影视学位列全国第9名,主导制定福建省戏剧创作规范,承担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重大课题。学科特色体现为"古为今用"——既传承《牡丹亭》等古典戏曲精髓,又开发虚拟现实剧场等前沿技术。
课程体系与培养特色
教学实施三阶递进体系:
- 理论奠基:开设《戏剧影视写作》《中外文学史》《电影史》等核心课程,配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 技术融合:设置《视听语言》《表演导演艺术基础》《纪录片创作》模块,年均完成500+剧本创作
- 实践创新:
- 三年级开展剧场艺术实践与影视作品研创
- 四年级实施著名剧作家工作室跟岗计划
创新性构建双轨培养机制:
- 跨学科联动:与艺术学院共建数字媒体创作实验室
- 政产学研协同:与福建省文旅厅合作开发非遗戏剧活化项目
- 国际视野拓展:引进《好莱坞剧本写作》等全英文课程模块
实践教学与行业衔接
专业通过"三实计划"强化产教融合:
- 实验教学:建设舞台灯光实验室与影视剪辑工坊
- 实地调研:每学期安排3周艺术实践,包含影视基地考察与戏剧节策展
- 实战创作:组织学生参与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大型活动执行近年学生作品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竞赛20余项,开发的闽南语微剧集在短视频平台获百万播放量。与厦门广电集团共建的影视创客空间,年均孵化创业项目5个。
就业竞争力与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就业特征:
- 影视创作:35%进入华策影视、正午阳光等头部企业
- 文化传播:25%任职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
- 教育科研:20%任教高校或攻读硕博学位
- 公务员体系:15%通过选调生进入宣传文化部门
- 自由职业:5%成立戏剧工作室或自媒体团队数据显示,毕业生5年内行业留存率超70%,校友主导的沉浸式戏剧项目已落地全国8个城市。
发展挑战与未来布局
面对影视行业转型与AI技术冲击,专业推进三大战略升级:
- 新增《生成式AI与剧本创作》《虚拟制片技术》等前沿课程
- 建设元宇宙戏剧工坊,开发数字人编剧辅助系统
- 深化与中央戏剧学院合作,建立戏剧创作联合实验室通过"戏剧+"交叉计划(+数字技术、文化遗产),培养具备跨界创新力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引领智能编剧与戏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前沿探索。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