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立于2011年,是影视与传媒学院的重点学科之一。该专业以“根植本土、多元融合、传承创新、服务社会”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文学功底、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通过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和实践平台的协同作用,学生不仅能掌握戏剧影视创作的理论基础,还能通过丰富的行业对接活动提升综合竞争力。
一、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创作能力与理论素养的双向培养。核心课程包括:
- 电视剧本写作与电影剧本写作,注重经典叙事结构的训练;
- 独幕剧写作和大型剧本写作,强化短篇与长篇剧本的创作逻辑;
- 西方戏剧史与中外电影史,构建全球视野下的艺术认知框架。
此外,实践类课程如演剧实践和采风活动贯穿教学全程,学生需参与原创话剧排演、剧本创作及行业竞赛,例如通过广西校园戏剧节等平台实现专业实践与行业无缝对接。
二、师资力量:多元背景与学术实力并重
教师团队由7名博士及行业专家组成,学缘涵盖华东师范大学、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例如:
- 系主任黄瑛在纪录片领域成果显著,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学;
- 韦哲宇副教授将欧洲戏剧理论融入教学,主导的戏剧工坊成为学生实践核心平台;
- 常凌教授以电影符号学为研究方向,推动学生参与国际电影节项目。
教师团队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广西“五个一工程”奖等省部级奖项,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
三、实践平台:行业对接与成果孵化
专业依托国家级教学实践基地和自治区级创作基地,构建多层次实践网络:
- 原创作品孵化:学生参与排演《艺海丰碑》《少年黄大年》等红色题材话剧,作品多次入围乌镇戏剧节;
- 竞赛与展演:通过“青鸟杯”年度戏剧盘点、厦门“万花瞳”青年戏剧竞演等活动,学生作品获得行业认可;
- 产学研合作:与央视中视影视、广西电视台等机构建立实习基地,毕业生参演《觉醒年代》《狂飙》等顶流影视剧。
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50余项,就业率超90%,其中50%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
四、学术资源与就业前景
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方向涵盖剧本创作、文化批评等领域。毕业生可选择:
- 创作方向:进入影视公司、文艺院团担任编剧或策划;
- 学术方向:攻读硕士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跨界领域:在数字营销、文化传媒等行业发挥创意能力。
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介入艺术创作,专业新增交互叙事与跨媒介传播课程模块,进一步拓宽职业路径。
五、地域特色与全国影响力
作为中国区域一流专业(2023年全国排名第36位),该专业深度融合广西民族文化,例如在课程中引入壮族神话和东盟文化元素,创作具有地域辨识度的作品。同时,通过“部校共建”项目与北京、上海等地的行业资源联动,毕业生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