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该校工学领域重点建设的本科专业,自设立以来始终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依托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科资源,形成了覆盖硬件开发、软件设计、人工智能应用的多维培养体系,实验室总面积超2000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达1500万元。作为海南省少数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其宽口径培养模式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特色显著,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办学格局。
在培养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模式。课程设置涵盖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等硬件基础,同时开设嵌入式开发、EDA技术、通信原理等前沿课程,实验室配备20多间专项实验室与专业电子元器件库,支撑学生完成从芯片级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训练。创新实践环节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实现能力转化,例如2024年该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斩获海南省一等奖,在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获得国赛二等奖。
学科优势体现在研究方向与科研平台的深度结合。专业依托电子信息硕士点,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方法、电路与系统、信息技术应用三大方向,其中人工智能方向与海南省激光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联动,开展多模态数据融合处理等研究。科研团队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后及博士4人,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在量子信息技术、激光雷达科学观测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获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等荣誉。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通过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等平台,学生年均获得5-10项省级以上奖项。2023年数据显示,专业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15项,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连续两年获得特等奖。实验室实行"项目制"管理模式,例如空间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提供卫星通信系统开发环境,电子CAD实验室配备Altium Designer等工具链,确保学生掌握从PCB设计到产品落地的完整工程能力。
在就业与发展方面,专业凭借宽口径知识结构实现多元化出口。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主要流向电子信息制造、通信技术服务、教育科研三大领域,其中约20%进入华为、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升学方面,2024年有15%毕业生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部分通过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实现本硕贯通培养。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正加强与航天城配套产业、数字医疗等新兴领域的校企合作,2025年新增智能海洋监测等特色方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