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媒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自2000年设立以来,始终以“厚基础、强能力、有特色”为培养理念,通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持续深耕,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该专业不仅是山西省最早的艺术类优势专业之一,更在2021年跻身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全国同类专业的标杆。其核心竞争力源于“理实并重”的办学思路,既注重夯实语言基础与人文素养,又强调通过多元实践平台锤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分层递进的设计逻辑:
- 基础层以《播音发声》《即兴口语表达》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为核心,强化普通话语音、语言表达技巧等基本功;
- 应用层通过《影视配音》《节目主持艺术》等课程,衔接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场景需求;
- 拓展层依托形体与体态语等特色课程,提升艺术表现力与舞台掌控能力。这种“金字塔式”课程结构,既符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又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影视配音》课程被认定为山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是另一大亮点。专业构建了“1+N+N”培养模式:
- 校内实践依托全媒体工作室、朗诵艺术团等10余个平台,利用600平米多功能演播厅等国内一流实训设施,开展经典诵读、有声读物创作等活动;
- 校外实践与50余家媒体及30余个文旅单位合作,通过岗位实践提升新闻采编、现场解说等实战能力。近三年学生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印证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师资团队的“双师双能”特质为人才培养注入活力。87%的教师具有媒体一线经验,团队中既有山西省教学名师,又聘请中国传媒大学专家担任名誉院长。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0余项,创作作品如广播剧《右玉人家》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形成教学与创作的良性互动。这种研创并行的机制,使教师能将行业前沿动态即时转化为教学内容。
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高度认可,验证了培养模式的科学性。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毕业生不仅活跃于传统广电领域,更在新媒体运营、文旅解说等新兴岗位展现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考研升学率持续上升,深造方向拓展至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体现专业培养的跨学科适应性。这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塑造为根基的教育生态,正推动着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迭代升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