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历史学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扎根边疆六十余载,构建了"史论结合、文理交叉、教研并重"的育人体系。该专业自1957年建校即设立,是自治区最早的历史学科教育基地,拥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世界史硕士点,形成蒙元史、民族史、边疆史三大特色方向。近五年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升学率连续保持在45%左右,2024届学生斩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奖项30余项。专业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为边疆历史研究培育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科定位:边疆史研究的学术高地
专业以蒙元史研究为特色招牌,构建通史-专题史-方法论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作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其课程体系遵循"三史一论"教学规范(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史、史学理论),独创"田野+文献"双轨教学模式。通过《元史》点校工程、阴山岩画考察等特色实践,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边疆治理研究融入人才培养。学生需完成1200+学时理论学习和10周田野调查,掌握史料辨伪等18项核心技能,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重大课题。
课程体系:文理交融的知识网络
通史基础模块
- 中国通史:从先秦到当代的断代史研究(含蒙古族史专题)
- 世界通史:重点讲授欧亚大陆文明互动(突出草原丝绸之路)
- 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计量史学方法(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统)
特色方向模块
- 蒙元史:八思巴文解读、元代典章制度考释
- 边疆民族史:北疆民族关系史、游牧文明比较研究
- 文化遗产:阴山岩画保护、非遗数字化传承(开展蒙古族口述史采集)
实践创新模块
- 年均组织"草原寻迹"田野考察,覆盖内蒙古12盟市考古遗址
- 开设《数字人文与历史研究》《GIS历史地理》等前沿课程
- 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优秀本科生可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
师资力量:边疆史研究的精锐之师
专业组建了教授占比40%的师资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自治区"321人才"5人。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的《蒙古族通史》获中国图书奖。通过"双师型"培养机制,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辽上京遗址保护规划等实务项目,将《阴山岩画断代技术》《游牧驿站数字化复原》等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实践资源:多维联动的育人平台
- 科研平台集群:
- 教育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开展蒙元文书整理
- 内蒙古边疆民族研究院承担国家清史纂修工程
- 实践基地网络:
- 与内蒙古博物院共建文物修复实训中心
- 在赤峰市设立红山文化田野工作站
- 竞赛培育体系:
- 全国大学生史学论坛(累计获奖15项)
- "互联网+"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大赛
- 自治区民族志影像大赛
就业前景:五维发展通道
毕业生形成"学术研究者-文化传承者-边疆建设者"复合竞争力:
- 教育科研:40%进入内蒙古社科院等机构(3年课题主持率60%)
- 文博管理:30%任职博物院、考古所从事遗产保护
- 党政机关:15%考取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岗位
- 文化传媒:10%担任历史纪录片编导
- 深造提升:45%考入北京大学等985高校(含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
内蒙古大学历史学专业犹如北疆文明研究的灯塔,其"扎根边疆、服务民族"的办学理念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成效卓著。通过200+项田野调查项目锤炼学术功底,依托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厚植理论根基,专业正从传统史学研究向数字人文转型升级。选择这里,意味着站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点,用历史智慧解读民族融合,以学术担当守护边疆文脉,为新时代培育兼具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史学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