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增材制造技术协会副会长单位,成都工业学院于2023年开设的增材制造工程专业,依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基础,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聚焦智能制造与材料科学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掌握3D打印技术、新型材料连接技术等核心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基础理论+实践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核心课程包含材料成型原理、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分析(CAD/CAE)、增材制造检测技术等模块化课程群,同时开设增材制造后处理实验等实践环节。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置不仅涵盖金属/非金属材料增材制造技术,还特别强化了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智能制造系统开发等前沿领域,形成了"材料-工艺-装备-检测"的完整知识链条。
培养方向突出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双重塑造。通过校企共建的增材制造实验室,学生可操作多种3D打印设备完成从产品设计到成型的全流程实践。培养方案特别设置智能仪表与传感器、增材制造过程仿真技术等特色课程,着重训练学生在复杂构件制备、产品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
行业应用场景覆盖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文创设计等八大领域。毕业生既可从事快速成形工艺制定、增材制造设备研制等技术岗位,也可在数字化设计服务、新材料研发等创新领域发展。以医疗领域为例,专业培养方案特别融入生物材料增材制造相关内容,使学生具备定制化医疗器械开发能力,满足骨科植入物、齿科修复等细分市场需求。
专业建设特色体现在三个维度: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跨学科导师团队的配置、省级行业协会的资源支持。教学团队包含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3人、副教授3人,同时聘请行业专家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环节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特种增材技术研发,这种"做中学"的培养方式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该专业毕业生呈现就业率高、薪资涨幅快的特点。近三年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年均增长23%,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精密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设计等领域,掌握金属增材制造原理和激光加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选择该专业的学生,未来既可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也可在智能装备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等新兴领域实现职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