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作为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自2011年复办以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该专业依托能源与环境学院的学科优势,构建了覆盖核能工程、核技术应用、核安全控制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深造率超65%,就业学生中40%进入中核集团、江苏核电等头部企业,主导的第三代核电站安全系统突破5项"卡脖子"技术,在《Nature Energy》等顶刊发表论文20+篇,展现出"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育人特色。
学科积淀与发展定位
专业以"顶天立地"为育人理念,形成三大核心竞争力:
- 历史传承深厚:源自1959年设立的工程物理专业,2020年成立核科学与技术系,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国防军工特色:主导制定《核电站安全运行标准》,研发的高能束流表面处理技术应用于华龙一号等国家重大工程;
- 交叉创新优势:融合核物理、智能控制、材料科学三大学科群,构建理论建模-实验验证-工程转化三位一体知识体系。
四阶递进式培养体系
专业实施"筑基-深化-实践-创新"全链条培养:
- 数理筑基阶段:前两年主修原子核物理、核辐射探测学、反应堆物理基础,完成159学分必修课程,年均开展300+核反应模拟实验;
- 技术融合阶段:三年级分选核电站运行、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方向,必修蒙特卡罗数值模拟、智能监测系统等前沿课程;
- 工程实践阶段:在福清核电基地参与真实项目,2024届团队研发的多模态数据处理算法提升核电站运行效率30%;
- 国际拓展阶段:通过"新丝绸之路核能计划"赴剑桥大学交流,优秀生可获国际原子能机构实习资格。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教学体系呈现"双螺旋结构"特征:
- 理论课程群:包含核动力系统与设备、辐射防护基础、核电子学三大模块,开发金工实习提升设备改造能力;
- 技术课程群:重点建设元宇宙核反应模拟、区块链安全监控等智能课程,建成亚洲最大核能数字孪生实验室;
- 实践创新: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研发的智能冰刀调节系统助力冬奥装备升级。
师资配置与科研平台
教学团队构建"院士+总工程师"双轨制:
- 学术力量:拥有20名专任教师,其中60%具高级职称,外聘6位核电总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
- 设备支撑:配备大型核电站仿真系统和5G智能监测平台,实验设备总值1.1亿元;
- 科研转化:主持国家973/863项目15项,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技术转化效益超5亿元。
就业前景与行业引领
毕业生呈现"四维发展"格局:
- 核电攻坚:45%任职中核集团、国家电投,主导第四代核反应堆研发;
- 安全监管:25%进入生态环境部核安全中心,构建的辐射监测网络覆盖12省;
- 技术应用:20%加盟华为数字能源、腾讯量子实验室,研发的核医学影像系统精度提升40%;
- 学术深耕:10%进入麻省理工核科学中心,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东南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以"经世致用"为育人内核,开创了"基础突破-技术转化-标准输出"的创新范式。其将量子计算与核能工程深度融合,既延续了赵忠尧院士的核物理研究传统,又创新性地注入AI驱动反应堆模拟与区块链安全监控的时代基因,为国家"双碳"战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输送兼具全球视野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核能领军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