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国际金融英文班)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金融精英为核心目标。该专业自2016年设立以来,依托北京市重点学科平台,通过全英文教学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设计,构建了“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在量化金融、国际金融实务等领域实现突破。其毕业生中超过60%选择国内外深造,近30%进入金融机构工作,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一、培养模式:“一体两翼”驱动下的多维能力提升
该专业以拔尖创新人才为主体,通过两大核心模块构建培养框架:
- 全英文核心课程: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金融计量学、国际金融学等8门高阶课程,采用原版教材和国际化教学标准,确保学术深度与全球金融实务接轨。
- 应用型专业课程:涵盖衍生金融工具、固定收益证券等12门实务课程,注重量化分析能力和金融科技工具的应用,例如金融计算机语言与金融科技实验室的实践训练。
二、课程体系:学术前沿与实务能力的深度融合
课程设计强调数学基础与金融创新的结合:
- 基础理论模块:设置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强化建模与数据分析能力;
- 核心能力模块:通过金融监管学、公司金融等课程培养系统性思维;
- 前沿探索模块:开设数字国际金融、国际能源金融等方向课程,结合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的科研资源推动学科交叉。
三、师资力量:国际化背景与学术产出的双重保障
专业教师团队90%拥有博士学位,其中13人获海外知名大学学位,70%具有国际访学经历。团队包括: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获得者;
- 承担24项国家级课题,近五年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70篇;
- 与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共建中美金融研究中心,引入量子计算与AI金融等前沿课程。
四、发展路径:升学与就业的双轨制出口
毕业生呈现显著的高质量出口特征:
- 深造方向:61.3%的学生进入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国际顶尖学府,或国内“双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博士;
- 就业领域:29%任职于中外资金融机构,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行,以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 创新实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均20组学生团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
五、学生特质:多维素养的协同发展要求
成功完成学业需具备:
- 语言能力:全英文授课环境要求雅思6.5或托福90分以上的语言水平;
- 数理基础:对Python编程、机器学习等量化工具的学习兴趣;
- 抗压能力:高强度课程(如每周15小时全英文文献阅读)与CFA/FRM考证的平衡能力。
这一培养体系通过学术导师制和政策保障机制(如科研经费支持、国际会议资助),形成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持续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输送高端金融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