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科教融合的独特办学模式,形成了贯穿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该学科由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统筹建设,联合半导体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二十余个科研机构共建,形成了覆盖材料学、光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交叉学科体系。作为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其研究方向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纳米材料、光电子器件、高温超导等前沿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学科建设以“全链条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从分子设计到服役评价的完整科研体系。实验室配置方面,拥有金属粉料3D打印机、激光加工系统等价值超3000万元的智能设备集群,同时依托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科研团队承担了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等课题,近五年在Science、_Nature Chemistry_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超500篇,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师资队伍呈现“院士领衔、梯队完善”的特点,专任教师中包括40余位两院院士和百余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才培养实行“院所协同”模式,22个共建研究所提供实践基地,开设《先进功能材料》《计算材料科学》等特色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性地采用:
- 双导师制:学术导师与工程导师联合指导
- 项目驱动:直接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 国际联培:与德国马普所等建立联合学位项目
学科评估数据显示,在第四轮、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连续获评A类,2024年自评估专家组认定其“培养体系完备、服务贡献突出”。作为国家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已输送包括10位院士在内的万余名毕业生,在嫦娥工程、大飞机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关键技术支撑作用。
当前学科正围绕“智能材料4.0”战略布局新的增长点:
- 开发面向6G通信的超构表面光学材料
- 突破氢能源储运领域的固态储氢合金技术
- 建立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计算平台通过持续深化科教融合机制,该学科已成为我国新材料领域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核心技术策源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