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立于体育与健康学院,作为教育学学士学位授予点,该专业以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其核心定位是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通过武术套路、散打、传统体育养生等专项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体系与文化内涵。专业依托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资源优势,构建了覆盖教学、科研、管理的立体化培养体系。
专业培养的三大核心维度
理论体系构建
课程设置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与中国武术史等基础理论,同时融入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现代学科。通过中医学基础与传统体育养生学的交叉教学,学生可深入理解武术与养生的科学机理,形成“技理结合”的知识框架。这种设计使毕业生既能解读拳械套路的技击原理,又能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传统体育价值。实践能力强化
专业设置武术竞技套路、散打对抗、民族民间体育等实训模块,要求学生掌握至少两个专项技能。特别在省级现役运动员培养方面,对体操、蹦床等特殊项目实施综合分排名机制,确保高水平竞技人才选拔。2025年招生明确要求运动技术等级证书审批日期需在2015年1月至2025年3月,凸显对运动员资质动态管理的严谨性。创新能力培育
通过校级体育科学研究所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例如2024年职业规划大赛中,武术专业学生通过展示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方案获得奖项,印证了该专业在创新实践方面的成效。
选拔与培养的独特机制
招生选拔标准
- 文化成绩采用180分基准线,对一级运动员实行降30分录取,运动健将可降50分
- 体育专项考试执行《评分标准(2025版)》,重点考察项目包括武术套路、散打专项技术
- 特殊项目(如举重、射击)需提交省级现役证明,未达标者直接取消资格
动态教学调整
新生入学后若专项班未达开班条件,允许申请调整至其他项目。这种分流机制既保障教学质量,又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职业发展的多维路径
毕业生就业呈现“三向渗透”特征:
- 教育领域:37%进入中小学担任武术教练,部分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拓展国际教学
- 竞技管理:约21%任职于省市体育局或专业运动队,负责赛事组织与运动员培训
- 文化创新:近年涌现出传统养生机构创业者,运用“互联网+民族体育”模式推广八段锦等非遗项目
专业特别强调社会适应能力培养,2024届毕业生就业跟踪显示,85%以上在入职半年内可独立承担教学或管理工作,印证了“理论+技能+创新”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