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的探索,展现了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作为新疆地区率先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高校,该校自2020年起招生以来,通过课程改革、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项目,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其98%以上的就业率印证了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而学生在AI+传统产业、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创新案例,更凸显了技术赋能的多元价值。这一实践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示范样本。
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该校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以“应用”为核心定位,构建了动态更新的课程体系:
- 嵌入式人工智能应用开发、3dsmax建模与渲染等课程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融入教学,强化技术实操能力;
- 通过知识图谱梳理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资源的可视化与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框架;
- 教师团队每年深入企业调研,根据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等领域需求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
产教融合: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创新实践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推动技术落地,典型案例包括:
- 数字口袋实验室项目将数字技术融入中小学教育,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
- 嵌入式物体认知系统(EORS)凭借高精度图像识别技术,为工业检测提供智能解决方案,在新疆数字丝路博览会上获得认可;
- 学生创业团队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技术)革新传统毡绣工艺,通过关键词输入生成个性化纹样,将设计周期从数天缩短至20秒,并与合作社、电商平台形成产业链协同。
教学模式:数智化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中注重平衡技术工具应用与思维训练:
- 采用学习通、智慧树等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利用大数据分析跟踪学习轨迹,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
- 强调批判性思维培养,要求学生在使用AI生成内容时加入独创性设计,避免“复制粘贴”式学习;
- 通过数字人解说红色文化、AI+艺术设计等跨学科项目,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激发创新意识。
社会效益:技术应用与区域发展的双向赋能
该校的实践成果已形成多维社会价值:
- 在就业层面,近三年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领域,成为新疆产业升级的重要技术力量;
- 在文化传承方面,AI+非遗工艺的创新模式为传统手工业注入活力,开辟文化IP商业化新路径;
- 通过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累计孵化23个AI相关项目,其中数智星火团队开发的红色文化数字人已应用于多个纪念馆。
这一系列探索表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构建“教育—产业—创新”生态闭环。未来,随着多模态AI、大模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校有望在智能硬件开发、跨学科融合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为新疆乃至西部地区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