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该校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的汉语言文学大专班,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甘肃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师范性、实践性、实用性人才为核心,课程体系融合了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理论与地方文化特色,就业方向覆盖基础教育、文化传播、行政服务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教学与研究特色。
专业历史与学科建设
河西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历了从专科到本科的跨越式发展:1978年恢复建校时成为首批专科专业,2001年独立招收本科生,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其依托文学院的科研平台,构建了以河西走廊地域文化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包括河西方言研究、敦煌文献语言研究、河西简牍研究等领域。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社科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22项,出版专著12部,形成了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学科定位。
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该专业课程设置以夯实基础与强化应用并重:
- 核心课程:涵盖古代文学、现代汉语、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
- 特色课程:结合地域文化开设敦煌学导论、河西民间文学等选修模块;
- 实践环节:通过“两个课堂”模式,组织支教援疆、经典诵读、话剧表演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文化传播技能。
实践教学与就业支持
专业注重产教融合,构建了多元实践平台:
- 校内实践:依托“陇上一叶文学社”“胡杨话剧社”等社团,开展汉字听写大会、教学技能竞赛;
- 校外实习:与地方中学、新闻媒体建立合作,提供语文教学、编辑采编等岗位实习机会;
- 就业引导:近年来通过支教项目向新疆、甘肃基层输送人才,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师(占比约60%)、文化传媒从业者及行政文秘人员,年均就业率达90%以上。
科研平台与师资力量
文学院拥有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省级基地)和贾植芳研究中心等7个校级平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学术支撑。师资团队中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博士占比31%,包括甘肃省“飞天学者”和“四有好老师”称号获得者。近五年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篇,主持国家级项目16项,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例如,河西方言研究成果已融入现代汉语课程,增强学生对语言演变的认知。
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专业立足河西走廊地域文化资源,开展非遗保护、民间文艺整理等社会服务项目。例如,师生参与编撰《河西民间故事集》,挖掘凉州贤孝、裕固族史诗等口头传统;通过“阳光宝贝故事会”等活动向社区推广经典阅读。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向互动,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认同,也为地方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总结与建议
河西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师范教育为根基,地域文化为特色,实践应用为导向,形成了“厚基础、强技能、重人文”的培养体系。对于希望扎根基础教育或从事文化工作的学生,该专业提供了扎实的学术训练与丰富的实践机会。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课程大纲或近年录取数据,可参考学校官网或联系文学院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