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物理海洋方向)是该校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依托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方向以南海为研究核心,聚焦海洋动力过程、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等前沿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
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方向立足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强调数学、物理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融合,旨在培养掌握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海洋数值模式及数据分析技术的专业人才。学生需系统学习物理海洋学、流体力学等核心课程,并通过出海实习、海洋要素计算等实践环节强化应用能力。毕业生可在涉海科研院所、气象部门及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升学率达20%-30%,部分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顶尖机构深造。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与方向专业课,构建了多层次的知识框架:
- 数理基础:包括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流体力学,为海洋动力研究奠定理论根基。
- 专业核心:涵盖物理海洋学、卫星海洋学、海洋数值模式及应用,聚焦海洋环流、波动与混合机制。
- 技术实践:通过海洋调查实习(含三次出海观测)、海洋数据处理及可视化等课程,掌握CTD剖面仪、ADCP流速仪等设备的操作与数据分析技能。
此外,学生需完成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参与“挑战杯”、“海气实验技能比赛”等竞赛,提升解决复杂海洋问题的能力。
科研平台与师资力量
专业依托广东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然资源部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19个省级以上平台,配备总值超1.2亿元的仪器设备。师资团队由双聘院士、珠江学者领衔,90%教师拥有博士学位,51%具有海外学术背景,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7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国际合作方面,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展双硕士学位项目,并与美国WHOI、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区域特色与社会服务
该方向深耕南海区域研究,在台风响应机制、海气相互作用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团队构建了南海三维立体监测体系,研发的海洋灾害预警模型被应用于广东沿海防灾减灾,近三年为地方政府提供技术咨询报告40余份。同时,通过“蓝丝带志愿者实践”、“海洋科普宣传”等活动,推动公众海洋意识提升,凸显学科的社会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