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扎根衡阳,紧密对接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和衡阳市"三强一化"布局,构建了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龙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支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为突破的新型学科体系。该学科自2011年入选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以来,历经"十三五""十四五"两轮湖南省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建设,已形成"建材传统升级+环境功能材料+智能建筑技术"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学院拥有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2022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更以6星级评价登顶全国应用型专业榜首。
学科建设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在水泥基材料领域,依托湖南省唯一的水泥工艺研究方向,开发出低环境负荷水泥制备技术,实现碳排放量降低15%的技术突破。高分子材料方向聚焦轨道交通与航空航天领域,研发出耐极端温度复合材料,已成功应用于高铁制动系统。新能源材料团队围绕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开展研究,近三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开发的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达23.7%。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拥有3个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2个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实验室设备总值突破2000万元。
人才培养实施"四维联动"模式:
- 课程体系重构:设置《材料创新综合实验》《材料与环境》等特色课程,将材料3D打印技术、智能检测技术纳入必修模块
- 实践教学创新:推行"3+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在中建西部建设等企业完成全年顶岗实习
- 双师型队伍建设:64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4%,双师型教师达42%,形成"教授+工程师"的双导师制
- 科研反哺教学:近五年将12项专利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学生参与横向课题130余项
产教融合方面,学院与韶峰南方水泥共建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联合开发新型透水混凝土技术,应用于衡阳城市海绵化改造工程。与邦弗特新材料合作建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已孵化"壳有所为"等省级获奖项目,实现稻壳资源化利用技术产业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通过"学校主导+协会协同+企业参与"的治理架构,近三年为企业输送技术骨干300余人,完成技术攻关项目40项,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
面对"双碳"战略机遇,学科在绿色建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的工业固废骨料替代技术使建筑垃圾再利用率提升至85%,开发的相变储能墙体材料可实现建筑节能率22.3%。这些成果通过湖南省硅酸盐学会平台快速推广,已形成8项行业标准。未来学科将重点布局智能材料方向,计划在压电陶瓷传感器、自修复混凝土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为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