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城市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作为计算机类学科的重点建设方向,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工学学士学位为基础,围绕软件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和3D图像处理三大方向,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网络。依托绵阳军民融合产业区位优势,专业与海信集团、小米移动等头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产业环境中锤炼工程实践能力。
在培养模式上,专业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多维度实践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置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理论层:涵盖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核心课程,夯实学生计算机系统认知基础
- 专业能力层:设置软件需求工程、软件测试与质量保障等课程,重点培养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
- 方向拓展层:提供移动端开发框架、计算机视觉算法等前沿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践环节特别设置为期半年的企业项目实训,学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从需求分析到产品交付的全流程开发。
专业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结构特征,41人组成的教学团队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4%,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61%。这支队伍不仅包含理论教学专家,更整合了来自国网信通、东华软件等企业的行业导师,形成"学术导师+产业导师"的双轨指导机制。在教学实施中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将企业真实项目拆解为教学案例,如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开发拆解为12个教学单元,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融合。
就业培养体系构建了四维支撑平台:
- 实习就业直通:与2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人才输送通道,毕业生可进入利亚德光电等上市公司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开发
- 证书体系衔接:支持学生考取软件设计师证、信息系统监理师证等8类职业资格证书
- 竞赛创新驱动: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赛事,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23项
- 深造通道拓展:设置考研辅导专班,配套算法优化、英语强化等专项培训,升学率保持年均15%增长。
该专业通过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毕业生五年后技术骨干占比达37%,薪资涨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特别是在3D图像处理方向,依托绵阳军工产业资源,培养的算法工程师在AR/VR领域呈现突出竞争力。这种将区域产业需求嵌入培养全过程的模式,使专业连续三年保持95%以上就业率,成为西南地区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