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音乐学专业扎根内蒙古民族文化沃土,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成为融合民族音乐传承与现代艺术教育的特色学科。该专业前身可追溯至1982年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的音乐组,2009年随学校升格为本科后形成系统化培养体系,现设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马头琴演奏三大方向,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
音乐学专业以“特色立系”为核心,形成了多层次培养框架:
- 音乐教育方向:2009年首批本科招生,聚焦基础教育领域,为自治区输送中小学音乐师资,课程设置涵盖音乐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师范类核心内容。
- 音乐表演方向:2018年增设,侧重舞台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声乐、器乐、键盘等专项训练,培育基层文艺团体骨干。
- 马头琴特色方向:将国家级非遗项目融入教学,开设蒙古族音乐史、马头琴演奏技法等课程,其中马头琴课程被列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成为学科标志性特色。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专业课程设置兼顾学科基础与民族特质,构建了“理论+实践+文化”三维体系:
- 核心理论课程:包括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分析,强化音乐本体认知。
- 民族艺术模块:开设蒙古族长调、北方游牧民族音乐史等特色课程,注重传统文化基因解码。
- 实践创新平台:通过合唱指挥、电子音乐制作、舞台表演等实训课程,搭建从琴房到舞台的成长路径。特别设立艺术实践研究室,组织学生参与央视春晚、奥运会非遗展演等国家级活动。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科建设依托高水平师资团队与现代化设施:
- 多元化师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副教授以上占比26%,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81%。聘请齐·宝力高(马头琴大师)、乌兰杰(民族音乐学家)等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形成“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双导师制。
- 专项教学空间:拥有逸夫艺术楼及两处琴房楼,配备100余间独立琴房、电子音乐教室、民乐排练厅等专业场地,近年投入300万元更新教学设备,实现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教学。
人才培养成效与社会影响
通过“以赛促学”模式,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50余项、自治区级奖项90余项,20余人次登上央视及省级卫视舞台。毕业生呈现多元发展态势:
- 教育领域:超60%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部分成长为自治区音乐学科骨干教师。
- 艺术舞台:涌现出自治区歌舞剧院首席演奏员、民族乐团指挥等表演人才。
- 文化传承:马头琴方向毕业生多数加入非遗保护机构,参与《蒙古族音乐大典》等文化工程项目。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