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融合多学科前沿技术的交叉领域,依托学校在海洋工程领域的特色优势,形成了鲜明的培养方向。该专业以“强电与弱电结合”为核心特色,注重培养学生在新能源电能变换、船舶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专业紧跟国家“双碳”战略,通过产教融合模式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度对接,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近100%,升学路径覆盖国内外知名高校。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工科领域兼具应用价值与学术潜力的特色专业。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构建了四大课程群:电路电子技术课程群、自动化控制技术课程群、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群以及电机与电能系统课程群。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覆盖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知识。例如,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将电力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控制结合,强化学生对工业自动化场景的理解。这种课程设计既注重强弱电结合的技术逻辑,又融入海洋能发电、水下机器人控制等特色研究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三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基础验证性实验培养基本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提升系统设计能力,研究创新性实验聚焦工程难题。学生可通过电气工程实验中心操作海洋能发电远程测控系统、永磁发电机等设备,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赛事。近三年数据显示,56.31%的学生参与过学科竞赛或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54项。这种“以赛促学”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
专业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进入电气自动化、新能源、船舶制造等领域,代表性雇主包括施耐德电气、国家电网、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约75.3%的毕业生选择在上海就业,部分学生通过免试推研进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或赴东京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深造。此外,专业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为学术型人才提供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培养通道。
独特的学科特色体现在对海洋工程与新能源的前沿探索。专业团队在海洋能转换技术、水下装备电控系统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例如开发基于卫星导航反射信号的海洋监测系统。这种“海洋+”的学科交叉模式,既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又推动绿色能源技术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参与华域汽车、上海电气等企业的真实项目,实现“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别于传统电气专业的差异化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