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立足新疆多民族语言文化环境,以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为核心目标,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发展实际。该专业通过系统化的语言训练和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维吾尔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其课程体系融合语言学理论与民族文化研究,并依托丰富的实践平台,形成了“语言+文化+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强调“政治可靠、熟悉民族政策”的育人导向。学生需掌握现代维吾尔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具备初级汉维互译技能,能够胜任基层语言文字工作。例如,特设的“高层次‘双语’人才特培计划”不仅要求语言精通,还注重培养学生对维吾尔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度理解,为硕士研究生教育输送后备人才。
课程体系以语言能力进阶为主线,构建了分阶段、多维度的教学模块:
- 基础阶段:通过初级维语、中级维语口语等课程夯实语言基础;
- 提升阶段:开设维语语法、翻译理论等课程强化专业理论;
- 拓展阶段:结合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跨学科内容,促进双语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占比突出,包含18周实习支教、语言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模块,累计实践学分占比超过30%。其中,“红领巾小课堂”等社会实践项目将专业知识与基层服务结合,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汇聚了语言学、民族文学等领域的资深学者。例如,热合曼江·库尔班教授长期从事现代维吾尔语语法研究,主编高校教材并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阿迪拉·依迪力斯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维吾尔语称谓系统研究》,推动语言与社会文化关联的学术探索。教师团队中,博士学位占比22%,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34%,形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师资结构。
就业前景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基层教育机构、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及文化传播领域。近年招聘单位包括中粮集团新疆分公司、地方教育局等,岗位涉及双语教学、文化管理、翻译等方向。校友会2025年排名显示,该专业在应用型院校中位列第一,凸显其社会认可度。此外,专业通过“特培计划”与研究生教育衔接,为学术深造提供通道,进一步拓宽职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