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传媒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立足数字时代前沿,以“传媒+技术”为特色,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互联网与新媒体产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依托省级“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全媒体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3%以上,成为东北地区新媒体教育的重要基地。
一、人才培养体系:理论与实践融合的OBE教学理念
专业课程设置围绕“信息传播技术”与“内容生产运营”双核心展开,形成三个模块: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传播学原理》等,夯实人文社科与传播学知识基础;
- 技术应用课程:如《H5页面与应用》、《交互媒体界面设计》**,培养网页开发、数据可视化等实操能力;
- 运营管理课程:涵盖《网络新媒体视频节目采编》、《自媒体创建与运营》,强化项目策划与商业推广技能。
实践教学采用“项目教学包”模式,学生在大四阶段可直接进入中国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等32家合作单位实习,参与真实的新媒体产业链运作。
二、师资与平台:“双师型”团队+全媒体实验环境
师资队伍由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博士构成,兼具学术研究与企业实战经验。教学设施投入近千万元建设融媒体中心,配备全媒体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等,支持学生完成网络舆情分析、短视频创作等实验项目。专业还与北京印刷学院开展“2+1+1数字出版协同育人”计划,学生可赴京交换学习,实现学分互认与跨区域资源整合。
三、就业前景:“三向渗透”的多元发展路径
毕业生就业呈现三大方向:
- 内容生产领域:在传统媒体转型部门或网络平台担任全媒体记者、视频编辑,负责信息采集与创意内容输出;
- 技术运营领域:从事网页设计、数据分析或新媒体项目管理,平均月薪达8k-15k;
- 公共传播领域:进入政府机关或企业宣传部门,承担品牌营销、舆情管理等工作。
专业通过“业界定制培养五通道”(如MCN机构合作、专业赛事孵化),确保学生能力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2021届就业率达94.17%。
四、专业特色:“一流学科”引领的产教融合创新
作为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和教育部“双万计划”建设点,该专业注重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的前沿探索。课程中嵌入《网络与新媒体数据分析》、《移动新媒体创意》等数字化模块,联合大湾区云商直播研究中心开展直播电商、虚拟现实内容制作等课题研究。学生作品多次获得两岸四地校园新闻业务奖项**,体现出鲜明的实践创新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