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作为2018年教育部增设的新工科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制造强国战略需求,以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融合机械工程、控制科学、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学科,构建了“制造为主体、智能为主导”的培养框架,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教学体系。通过分析其课程设置、培养路径及行业对接模式,可深入理解其如何为区域产业升级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体系凸显学科交叉优势。专业基础课程包含电工电子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工科主干内容,而专业核心课程则聚焦机器人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及系统建模与仿真等前沿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计中嵌入了人工智能基础与工业互联网等模块,体现了“智能+”与传统制造的深度融合。实践环节依托智能制造实验室与工业机器人实验室,通过真实项目案例模拟智能工厂运行场景,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明确指向应用型人才定位。专业要求学生毕业五年后具备智能装备设计、产线运维管理及系统集成开发等核心能力,并强调工程职业道德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双重塑造。例如,培养方案中提出需“针对汽车零部件等机电产品设计智能制造系统”,这与广西汽车产业升级需求高度契合。通过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学生可参与柳州市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建设项目,直接接触工业机器人调试、智能生产线优化等实际课题。
就业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智能制造相关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从事智能产品设计、装备故障诊断及工厂系统集成等工作,部分进入职业院校承担教学与技术开发。数据显示,该专业近年依托广西机械工程学会等平台,与本地汽车、机械制造企业建立稳定合作,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行业前列。此外,专业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引入企业导师,进一步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适应周期。
在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方面,专业拥有教授、副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其中多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项。实验室配备现代工程装备驱动与智能控制平台等先进设备,支撑学生完成从概念设计到原型开发的完整训练。值得注意的是,专业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融入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形成“技术能力+职业素养”的双轨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