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该校首批本科专业之一,依托工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强弱电结合和软硬件协同为核心的培养特色。该专业面向电力系统、工业自动化等领域,通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融合,构建了覆盖电力工程规划、设备制造、系统运维的全链条知识体系。其课程设置突出工程实践能力,注重与海尔、海信等知名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学习到产业落地的完整成长路径。
在培养方向上,该专业强调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塑造,要求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分析、运动控制系统等核心课程,并通过自动化设备调试和供配电系统维护等实践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以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为基础,延伸至自动控制原理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前沿领域,形成从基础到应用的知识闭环。例如,电力电子技术与单片机应用技术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应对工业场景中的复杂控制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包含40余个实验实训室和5个校内实训基地,涵盖增材制造、机器人工程等新兴技术领域。学生可通过参与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赛事,将理论转化为实际项目经验。工学院还建立了大学生电子创新社团和无人机社团,近五年累计获得省级一等奖25项、国家级奖项7项。校企合作方面,与一汽大众、特锐德等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实现课堂知识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进入电力设计院、发电厂或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从事系统设计、设备运维或技术开发工作。合作企业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青岛安普泰科电子和苏州佳世达电通,就业岗位覆盖电力系统安装调试、智能设备研发等环节。数据显示,部分学生通过海信班、海尔班定向培养进入头部企业,另有学生考取双一流大学研究生,体现了专业培养的深度与广度。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整合了高级维修电工、中级PLC程序员等证书,强化学生岗位适配性。通过高职高专英语证书和普通话等级考试的要求,提升综合竞争力。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2.5%,包含省级教学名师和产业专家,例如杨为民教授在控制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直接反哺教学,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
专业优势体现在学科交叉性和区域服务性。作为山东省民办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其课程设置紧跟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例如将机器人工程和DSP技术纳入选修模块。同时,依托青岛作为“品牌之都”的区位优势,与本地产业集群深度绑定,确保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需求高度契合。这种“行校共建,产教融合”的模式,使学生在真实产业环境中完成从知识积累到技术创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