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蒙授)专业创办于1987年,是自治区首个以蒙古语授课为主的艺术类本科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该专业立足蒙古语媒体发展需求,构建“语言文学-新闻传播-艺术实践”交叉培养体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95%,60%进入省级以上蒙古语媒体机构,在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得30余项国家级奖项。以下从学科定位、课程架构、培养模式等维度展开解析。
一、学科定位与核心优势
专业以蒙古语媒体语言应用为核心,形成“语言学-传播学-艺术学”三维融合架构:
- 学科支撑: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与蒙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4年获批国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 科研特色:聚焦蒙古语媒体语言规范化、民族地区舆情传播、新媒体播音技术三大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研发的蒙古语智能语音合成系统应用于内蒙古卫视;
- 硬件资源:拥有融媒体演播中心(设备总值2000万元)与蒙古语语音实验室,配备4K虚拟演播系统、AI语音分析仪等高端设备。
二、课程体系与能力塑造
实施“理论筑基-技能强化-资质融通”三阶培养链:
- 学科基础层:必修蒙古语标准音训练(128学时)、播音发声学(96学时),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强化语音矫正与即兴表达能力;
- 技能强化层:
- 开设蒙古语节目主持(国家级精品课)、新媒体直播技术,嵌入虚拟演播厅实操与无人机外景报道实训模块;
- 通过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轮岗实践与乌兰牧骑文化下乡活动,累计完成150+场次蒙古语节目制作;
- 资质衔接:课程覆盖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大纲,毕业生可同步考取普通话一级乙等证书或全媒体运营师认证。
三、培养模式与资源优势
构建“校媒协同+竞赛驱动”育人生态:
- 实践体系:推行“2+2”校企共育模式(2年校内学习+2年媒体实训),合作单位包括内蒙古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频道等15家省级以上媒体;
- 竞赛成果:学生团队连续五年获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金奖,2024年苏日娜团队创作的蒙古语网络直播扶贫项目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
- 国际合作:与蒙古国立大学共建中蒙媒体语言研究中心,开设全英文《跨境文化传播》课程。
四、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呈现“技能复合-区域适配-政策红利”三维竞争力:
- 就业质量:2025届蒙古语主播岗起薪6-10万元/年,典型岗位包括内蒙古卫视新闻主播(主导《草原晨曲》栏目改版)、鄂尔多斯融媒体中心双语主持人;
- 升学优势:20%保送或考入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2024年阿古达木获东京大学跨文化传播硕士录取;
- 突出亮点:
- 区域垄断:内蒙古盟市级蒙古语媒体业务骨干中该专业毕业生占比70%;
- 政策赋能:入职自治区“智慧广电”建设项目可享人才引进补贴+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 发展挑战:
- 职业门槛:中央级蒙古语媒体核心岗需蒙汉双语一级证书+5年从业经验;
- 技术迭代:AI虚拟主播技术实操课程覆盖率不足50%。
内蒙古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蒙授)专业以“传承文化,声动草原”为育人导向,其“学科交叉-校媒协同-国际对标”培养链在蒙古语媒体语言规范与民族地区文化传播领域形成显著优势。依托国家级融媒体实验平台与自治区主流媒体合作网络,专业持续推动传统播音艺术向智能化、全媒体化转型,为“一带一路”文化互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输送兼具语言艺术功底与现代传播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志在成为蒙古语媒体领军者或民族文化传播使者的学子,这里既是锤炼全媒体传播力的实践场,更是守护草原声音的核心人才摇篮。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