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校园风景园林以“山水相融、人文共生”为核心理念,将庐山、长江、鄱阳湖的壮丽风光与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文脉巧妙结合,构建出兼具生态价值与美学意境的校园环境。学校占地面积达3669亩,包含丹枫园、紫薇园两大校区,通过科学的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形成“一校两园”的独特格局,既满足现代教育功能需求,又延续了千年书院的文化基因。
自然景观:山水相依的生态画卷
九江学院的园林设计充分依托周边自然地理优势,打造出多层次的自然景观体系:
- 水系景观:以五柳湖为核心的人工湖泊群,面积达20余亩,湖中种植芦苇、鸡冠花等水生植物,湖畔环绕防腐木凳与垂柳,形成“清风徐来柳枝摇曳”的灵动景致。校内另有爱莲池、蝶湖等水体,通过倒影映衬校园建筑,营造静谧的镜面美学。
- 山地景观:校园内保留原生态的两南山,山体植被茂密,与人工种植的草坪、树林共同构成“季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立体绿化系统,绿化覆盖率超过45%。
- 植被配置:采用乔灌草复合群落设计,包含杨梅、桂花、紫薇、樱花等300余种植物,形成“绿树掩映、碧草如茵”的生态基底,每年投入绿化资金超百万元维护。
人文景观:书院文脉的现代诠释
校园风景园林深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以白鹿洞书院为精神源头,构建出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景观符号:
- 建筑风格: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融合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与现代简约设计,如主图书馆采用对称布局,呼应传统书院的空间秩序。
- 文化符号:校内分布多处雕塑与石刻,如“竞知向学、厚德笃行”校训石,以及以庐山诗词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将李白、苏轼等文人墨客的诗意融入景观节点。
- 功能融合:青衿园生态园等区域将教学实践与景观体验结合,土木工程系学生参与植物养护,实现“寓教于景”。
生态规划:可持续设计的创新实践
九江学院的园林建设注重生态效益与资源循环,形成一套科学管理体系:
- 水土保持:利用丘陵地形实现200万土方自我平衡,施工过程坚持“不入土、不出土”,避免水土流失。
- 水资源循环:建立污水处理厂与人工湖调蓄系统,日处理污水量达1000吨,处理后清水用于冲厕与灌溉,年节约资金70万元。
- 生物多样性:通过湿地、树林、草坪等生境营造,吸引鸟类与昆虫栖息,五柳湖周边设置生态驳岸,恢复芦苇群落的自然演替。
功能布局:分区明晰的现代校园
校园规划采用“发散型空间结构”,形成六大功能区:
- 教学区:以综合教学楼、实验楼为核心,配备现代化多媒体教室与5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
- 生活区:7个食堂、小吃街与菜鸟驿站构成便捷生活圈,学生公寓周边设置林下休憩座椅与凉亭;
- 运动区:拥有攀岩馆、网球馆等专业场馆,南区运动场与北区田径馆满足万人规模体育活动需求;
- 文化区:音乐厅、美术馆与市校共建的九江交响乐团定期举办演出,强化艺术熏陶。
九江学院的风景园林通过自然肌理保护、文化符号转译与生态技术应用,构建出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育人环境,成为“山水校园”的典范之作。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