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机构,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自1979年成立以来,始终将人才培养与前沿探索紧密结合。依托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学科优势,该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通过科教融合模式将基础理论研究与重大科技攻关相结合。其研究生教育不仅覆盖系统科学、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传统领域,更延伸至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等新兴交叉学科,构建起贯通本硕博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网络。
学科布局与科研支撑
系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以多学科交叉为核心特征,重点布局六大方向:
- 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涵盖飞行器弹性控制、卫星轨道优化等)
- 数学机械化与自动推理(继承吴文俊院士的机器证明理论体系)
- 运筹管理与决策分析(在粮食产量预测、区域治理等领域取得突破)
- 统计计算与数据科学(开发有限元外推技术等创新方法)
- 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探索社会经济系统建模新范式)
- 信息安全与密码学(基于移位寄存器序列的密码系统研究)
这些方向依托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完整创新链。研究所累计获得300余项科技奖励,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为研究生培养提供高水平科研平台。
培养模式与师资力量
研究所实行"院所协同、分段培养"机制:
- 课程学习阶段: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完成系统化理论训练
- 科研实践阶段:进入研究所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重点研发计划
- 国际交流环节:通过J.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等英文期刊平台参与学术对话
师资队伍汇聚1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48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每位研究生可获得1:1.3的师生比支持。独特的双导师制确保理论导师与项目导师协同指导,近五年培养的研究生在Nature子刊等顶级期刊年均发表论文超200篇。
创新机制与培养成效
研究所构建了"三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
- 选拔机制:通过数学夏令营等途径提前锁定优质生源,2024年夏令营计划选拔100名推免预备生
- 评价体系:实施博士论文双盲复审制度,学位论文优良率连续十年保持98%以上
- 激励机制:设立系统科学英才奖学金,覆盖60%以上博士生
近五年毕业生中,35%进入国家级科研机构,28%任职高校教职,更有7人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其培养模式被俄罗斯科学院等国际机构列为科教融合典范,累计为全球1957名留学生提供系统科学教育。
这套培养体系既保持了基础研究的深度,又强化了应用转化的效度,在量子控制、智能决策等前沿领域持续输出创新成果。随着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进一步整合资源,系统科学研究所正朝着世界一流科研教育机构的目标加速迈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