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都市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成都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通过"语言+文化+实践"的三维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掌握汉英双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不仅注重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核心课程的夯实,更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国际交流项目等环节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依托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优质资源,学生可在全球化的教学场景中实现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的双重突破。
在培养模式上,该专业构建了"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理论层面开设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文化素养课程;实践层面设置英语听说、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等技能训练;国际视野拓展方面则提供泰语、欧美文化概论等跨文化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课程采用"校内实训+海外实习"模式,学生可通过学校与中东欧孔子学院的合作平台,参与真实的教学场景演练。
专业课程设置凸显三大特色:一是双语贯通,通过英汉翻译、英语写作等课程实现中英文思维转换;二是文化浸润,中华文化要略与国际汉学导论形成文化认知的双向维度;三是技术赋能,计算机基础与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课程融入数字化教学手段。课程体系中还包含涉外政策法规、教育学等职业素养模块,确保毕业生既能胜任国际汉语教学,也可在政府外事、文化传播等领域发展。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约35%毕业生选择在海外孔子学院或国际学校从事汉语教学;30%进入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从事文化传播;另有25%通过考研深造提升竞争力。值得关注的是,专业与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等国家级基地建立合作,为学生在国际医药文化交流等新兴领域创造机会。
国际资源整合方面,该专业构建起"四维联动"支持体系:1)与泰国、中东欧高校的学分互认项目;2)联合国青年领袖培养计划;3)成都大运会等国际赛事志愿者平台;4)海外教育学院的双语教学实践基地。以2022级罗悦心同学为例,通过参与联合国线上英语面试和泰国和平峰会,不仅获得国际交流周优秀志愿者称号,更明确未来国际志愿者的职业方向。
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语言技能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转化机制。通过书法、汉文字学等文化载体课程,学生能系统掌握汉字演变规律;而比较文学、跨文化传播课程则培养文化差异的解读能力。师资团队中既有郑庆君教授等孔子学院前院长,也有李双梅等具有十年国际汉语教学经验的实战型教师,形成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良性互补。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进行精准的汉英互译,又能开展深度的文明对话,在全球化的语言服务市场中占据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