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绿色低碳技术专业作为浙江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1的特色专业,紧密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构建了覆盖碳排放管理、清洁生产、低碳技术应用的完整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通过产教融合、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其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深度对接,形成了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育人特色。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立足碳达峰与碳中和理论体系,面向碳排放管理员、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培养具备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低碳技术评估、清洁生产审核等核心能力的人才。通过强化数字化技术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学生不仅能掌握碳排放核算与核查技能,还能参与智能建造、城市更新等前沿领域,成为兼具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采用“基础+核心+实践”的三维架构:
- 基础课程:包括能源环境概论、环境统计学等,构建学生对绿色低碳产业的宏观认知;
- 核心课程:聚焦企业碳核查技术、碳排放权交易与绿色金融等实务领域,强化技术应用能力;
- 实践模块: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处置仿真、碳交易员模拟实训等项目,提升岗位适配性。
课程设计中特别注重数字技术的渗透,例如BIM技术与环境监测系统的整合应用,确保学生掌握智能化工具。
实践教学与平台支撑
学院通过校行企协同模式打造多层次实践平台:
- 校内建设绿色低能耗建筑被动房等实训基地,模拟真实场景下的技术操作;
- 校外与浙江省建工集团、青田县建设部门等合作,开展碳排放管理、清洁生产等岗位实习;
- 参与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建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建筑工业化与低碳技术落地。这些平台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工业固废回收、能源管理体系优化等。
师资建设与产教融合
专业师资团队包含博士4人、副教授5人,同时引入行业头部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双师型”教学力量。学院通过产业合作学院、企业合作学院等载体,与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开展技术研发,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例如,校企共建的“浙里建·未来建造中心”投入1350万元,聚焦智能建造与低碳技术融合创新。
就业前景与社会贡献
毕业生可从事碳排放管理、绿色体系认证、环境修复技术等工作,就业率连续多年达100%。随着建筑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专业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例如,在校地合作中,学生参与绍兴、嘉兴等地的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助力地方实现建筑能耗降低与资源循环利用目标。
通过系统性课程设计、深度产教融合与创新实践平台,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绿色低碳技术专业不仅成为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引擎,更为全国高职院校的低碳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