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最早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之一,中国计量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依托浙江省一流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和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构建起独特的"计量+AI"培养体系。该专业拥有包括4名教授在内的20余名海内外名校博士组成的师资团队,并与华为昇腾AI、杭州利珀等头部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了"课程-竞赛-科研-产业"四维联动的育人模式。在2023年第18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师生团队斩获揭榜挂帅国家特等奖,彰显了其在前沿技术攻关领域的硬核实力。
课程体系聚焦人工智能核心理论与产业需求,构建起三层递进式培养架构:
- 基础层:机器学习、算法与数据结构、信号与系统等夯实数理基础
- 技术层:深度学习、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智能感知系统设计等实现技术突破
- 应用层:数字孪生与仿真系统、三维感知与测量技术等特色课程衔接产业场景通过"人工智能创新实践"跨学期课程群,学生从大一起即接触光伏负荷预测、智能体开发等真实项目,在8个学期中完成从技术认知到产业落地的完整训练。
实践创新平台采用"实验室+竞赛+科研"三元驱动模式: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配备智能感知系统、物联网技术等先进设备
- 智能机器人创意竞赛基地年均孵化30+创新项目,2024年斩获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竞赛全国一等奖
- 杨力教授团队研发的星球自主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嫦娥六号等国家重大工程这种培养机制使学生近三年累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17项,其中挑战杯特等奖实现技术成果向航天领域的直接转化。
产业融合路径凸显计量特色,形成三大对接维度:
- 技术对接:开发智能检测算法解决工业生产中的计量难题
- 标准对接:参与制定人工智能产品质量评价体系
- 人才对接:与市场监管局共建"质检直通车",向海康威视等企业定向输送机器视觉工程师2025年新开设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实践》通识课,引入DeepSeek大模型技术教学,通过智能体开发、精益画布设计等模块,培养"技术+商业"复合型人才。
该专业毕业生呈现多元发展态势:35%进入华为、大华等科技企业从事算法研发;28%考入浙大、中科院等深造;20%进入质检系统开展AI标准化工作。这种就业结构印证了其"技术筑基、计量赋能"的培养理念,为数字经济时代输送既懂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又掌握行业质量标准的跨界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