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质大学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与空间信息技术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该专业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学科,在2025年省内高校排名中位列第二,依托学校在国土资源领域的传统优势,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遥感科学理论体系与工程应用技术平台,致力于培养具备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培养体系方面,专业课程设置围绕三大核心模块展开:
- 遥感基础理论:包括遥感物理、定量遥感、遥感成像机理等课程,强化电磁波与地物相互作用等基础研究;
- 技术方法实践:设置数字图像处理、航空数据获取、遥感工程制图等课程,注重Python等编程工具在遥感算法开发中的应用;
- 行业场景应用:通过农业干旱监测、自然资源调查等专题实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环节特别设置遥感地学分析课程设计和卫星影像解译竞赛,将课堂知识与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生态修复等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
学科建设上,该专业形成了三个特色方向:
- 自然资源遥感:开发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建立河北省农业干旱遥感监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遥感探测技术:聚焦热红外与微波协同反演技术,在土壤水分、地表温度反演领域取得突破;
- 遥感信息工程:构建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平台,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团队依托自然资源部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等7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实施"理论-技术-工程"三维贯通机制:
- 大一至大二完成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学等基础课程
- 大三进入遥感铁军实训班,参与真实卫星数据处理项目
- 大四通过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对接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行业单位需求。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遥感数据建模、专题信息提取等核心技能上具备突出竞争力,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主要流向自然资源、水利交通等政府部门及航天宏图等领军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构建了本-硕贯通培养体系,拥有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自然资源遥感、遥感探测技术等研究方向。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与中国科学院空天院等机构联合指导,研究生100%参与国家高分卫星应用系统研发等重大项目。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培养机制,使学生在遥感传感器集成、时空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形成显著专业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