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首批"双高"院校建设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立足汽车产业转型需求,构建了以"绿色减排、智能技术、智慧服务"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优势,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研发、试验、制造、服务等环节,致力于培养掌握三电系统测试、智能网联技术、高压安全维护等核心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成为西南地区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标杆。
一、课程体系聚焦行业前沿技术
专业课程设置紧密对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形成三大核心模块:
- 动力系统技术:包括纯电动汽车构造与检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装调与检修等课程,覆盖电池管理、电机控制等关键技术;
- 智能控制技术:开设智能传感器测试装调、底盘线控执行系统测试等课程,培养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调试能力;
- 安全维护技术:通过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实训、混合动力汽车装调与检修等实践课程,强化高压电系统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课程体系中特别设置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车路协同系统测试等跨学科内容,适应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迭代需求。
二、校企合作构建实践育人生态
学院与长安汽车、特斯拉、比亚迪等2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形成"实训基地-科研平台-产业学院-产教共同体"四级联动模式。具体合作形式包括:
- 共建实训中心:校企累计投入超6000万元,建成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涵盖特斯拉、吉利等品牌专属实训基地,配备三电拆装检测平台、高压安全模拟系统等前沿设备;
- 联合技术攻关:在重庆市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框架下,师生团队参与企业电池热管理系统优化、充电桩智能控制模块开发等项目研发;
- 订单式培养:与长安汽车产业学院、问界培训中心等合作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入学即入职、上课即上岗"的育人模式。
三、师资团队彰显国家级水准
专业教学团队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称号,师资结构呈现三大特点:
- 双师型占比90%:教师中32人具有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职业教育培训经历,全部持有企业技术培训师证书;
- 科研转化能力强:团队主持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发"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6本,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技术、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方案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 行业影响力突出:包含世界技能大赛技术专家2人、全国技术能手5人,牵头制定重庆市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地方标准3项。
四、就业通道覆盖全产业链
毕业生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研发端、制造端、服务端实现多元发展:
- 研发试验岗: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机构从事三电系统测试、整车性能标定,2023届毕业生平均起薪达5118元/月;
- 智能生产岗:进入赛力斯、理想汽车等企业担任线控底盘装配技师、电池PACK工艺工程师,享受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人才补贴;
- 智慧服务岗:作为新能源汽车诊断工程师或共享出行运营经理,运用远程故障诊断系统、车联网大数据平台提供技术服务。数据显示,毕业生3年内晋升技术主管比例超35%,职业发展空间持续拓宽。
该专业通过"产教融合、四阶递进"培养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贯穿于专业认知→技能训练→岗位实践→创新提升的全过程,有效破解了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难题。随着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深入推进,专业建设正朝着"国际认证、标准输出"的方向加速发展。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