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立足区域文旅产业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入选省级特色专业和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23年校友会排名中更获评全国六星级应用型专业。通过课程创新、实践平台搭建和产学研协同,着力培养具备红色旅游开发、现代服务业管理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其特色模式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注重学科交叉与行业前沿结合。核心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导游业务等理论课程,同时引入创业学、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实践性课程强化应用能力。针对红色旅游特色,开设金牌讲解班方向,系统教授红色文化传播、景区运营管理等专项技能。硕士阶段进一步深化红色资源开发、乡村旅游规划等研究方向,形成"本硕贯通"的进阶培养路径。
学科特色体现在三大维度:
- 红色文旅基因:依托原国家旅游局设立的国家红色旅游发展创新研究基地,开发红色旅游标准、策划红色研学产品,近五年承担6项国家级课题和40余项地方政府横向项目;
- 产教融合机制:与青原区、武功山景区等建立实训基地,联合高顿财经开设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方向班,实现"课程-实训-就业"链条化培养;
- 跨学科优势:整合商学院经济学、管理学资源,构建"2+3+6+9+N"学科架构体系,在区域旅游规划、旅游扶贫等领域形成研究集群。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三维立体化"特征:
- 基础层:设置导游模拟实验室、旅游大数据分析中心等6个专业实验室;
- 应用层:组织学生参与江西省旅游产业博览会、井冈山红色旅游节等大型活动策划;
- 创新层:推行"双导师制",聘请文旅集团高管指导旅游产品设计大赛、民宿运营项目等实战课题。近三年学生团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23项,孵化旅游创业项目7个。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辐射格局,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四大领域:
- 政府文旅部门(占比32%):从事旅游规划、行业监管等工作;
- 文旅企业(占比45%):涵盖景区运营、酒店管理、OTA平台等岗位;
- 教育科研机构(占比15%):部分毕业生进入同济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深造;
- 自主创业(占比8%):集中在乡村旅游、文创产品开发领域。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7%,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师资建设凸显"双师型"特征,现有专任教师中77.3%具有博士学位,79.8%拥有高级职称,4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具备文旅企业挂职经历。学科带头人近五年主持2项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在《旅游学刊》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41篇,制定的《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规范》被江西省采纳为地方标准。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