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自2020年成立以来,以交叉学科为核心,瞄准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致力于培养具备多学科融合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学院依托智能科学与技术和自动化两大本科专业,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并通过“一人一策”个性化选课制、贯通式本研培养模式等创新实践,形成了开放、灵活的教育生态。2024年首届毕业生中,33%的学生通过推免或直博进入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顶尖院校,展现了其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
多维度培养体系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课程设置上,学生需完成人工智能原理、智能机器人等核心课程,同时可跨学院、跨年级自主选课,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践环节采用研究生导师制,学生可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横向课题,例如近三年学院承担的13项国家级项目和19项横向课题,科研经费累计超2800万元。英语分级教学政策下,学生英语过级率居全校前列,为国际学术交流奠定基础。
师资与科研平台为学科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学院现有27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9人、博士23人,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自治区教学名师等高水平人才。依托自治区天山创新团队和工业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方向覆盖智能控制、模式识别等领域,近三年发表SCI/EI论文180余篇,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学院还通过博达信息论坛、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渠道,拓展学生视野。
就业与升学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进入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从事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技术开发,或选择直博、硕博连读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等方向深造。2024届42名本科毕业生中,14人推免至知名院校,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另有部分学生签约中国南方航空等国企。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专业,近70年办学历史中培养超4500名工业自动化人才,就业率长期保持95%以上。
学科交叉与区域服务是学院发展的战略导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深度融合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认知科学,聚焦智慧农业、智能化产品设计等新疆特色产业需求。自动化专业则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强化工业控制、检测技术等方向,为区域装备制造、能源交通领域输送人才。学院通过暑期夏令营、清华大学短期交流等项目,推动学生参与全国性科研合作,近三年选派20余名本科生赴顶尖高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