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肇始于1990年,作为国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已构建起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该专业2023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稳居全国前三,连续多年蝉联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首。依托百年医学底蕴与工科优势,形成介入放射学与分子影像学两大特色方向,2023届本科生三甲医院就业率超80%,毕业生主导的放射性粒子支架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展现出医工交叉的独特竞争力。
学科架构与培养体系
专业实施"5+3+X"贯通式培养方案,构建三级进阶路径:
- 医学筑基:前两年系统学习断层解剖学、医学影像物理学等核心课程,完成1200+学时基础理论训练
- 技术深化:大三起分选介入放射学或智能影像诊断方向,必修《医学成像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交叉课程
- 临床实战:大五进入附属中大医院,参与肝癌介入治疗等手术实操,年均完成50+例真实病例诊断
特色设置"滕皋军班"精英计划,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要求掌握三维影像重建与介入手术导航核心技术。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课程结构呈现三维融合特征:
- 医学维度:《影像诊断学》贯通X线-CT-MRI影像链分析,《核医学》融合放射性示踪与肿瘤治疗
- 工程维度:开设《医学影像设备原理》《云计算医学应用》等交叉课程,年均更新课程占比25%
- 智能维度:《深度学习影像分析》采用ResNet50算法训练,《影像组学研究》构建多模态特征融合模型
创新实践构建四级能力锻造体系: - 基础实训:在数字影像实验室完成DICOM数据标注与三维重建
- 临床轮转:深入介入科参与TIPS支架植入术等手术
- 科研突破:本科生年均发表SCI论文15篇,开发肝癌智能筛查系统获"挑战杯"特等奖
- 国际交流:与哈佛医学院共建《分子影像前沿》双语课程。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拥有滕皋军院士领衔的跨学科团队,包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杰青3人。建有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配备7T动物磁共振与PET-CT融合成像系统。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首创的放射性粒子支架技术使肝癌患者生存期延长42%,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居胜红教授团队开发的肝硬化智能诊断模型准确率达96.7%,纳入国家肝癌防治指南。
实践平台与产业协同
构建医工融合生态圈:
- 校企联合:与联影医疗共建智能影像实验室,开发低剂量CT重建算法
- 标准制定:主导起草《介入放射诊疗技术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
- 技术转化:肝癌介入导航系统实现产业转化,服务全国368家三甲医院
- 国际认证:学生可考取ARRT(美国放射技师认证)与ESR(欧洲放射学会)资格证书。
升学就业前景
近五年发展数据显示:
- 深造质量:45%毕业生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全球Top50院校,30%保研至协和医学院
- 就业分布:38%任职三甲医院影像科,25%进入联影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15%创立医学影像AI公司
- 职业成就:校友开发的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应用于火神山医院,主导的脑血管介入机器人获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奖。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通过"医工交叉-临床驱动-智能赋能"培养策略,既保持介入放射学的临床优势,又在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诊断领域形成突破。对于志在推动精准医疗或深耕高端医疗设备研发的学子,其院士领衔团队与国家级科研平台具有显著优势,但需适应高强度临床轮转(周均实操时长18小时)与多学科知识整合的双重挑战,更适合兼具临床思维与工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