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历史学(师范兼非师范类)作为兼具师范教育与非师范培养特色的本科专业,立足广西民族特色与东南亚区域研究优势,形成了"民族性+师范性+应用性"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构建了贯穿本科至博士的全链条人才培养平台。在2025年最新专业介绍中,该专业明确将政治素质培养与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作为核心目标,着力为民族地区输送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一、课程体系体现交叉学科特色
专业课程设置以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为纵向轴线,横向拓展史学理论与方法类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史学概论、中国历史要籍选读、西方史学史等理论课程,同步开设民族学概论、东南亚历史专题等特色选修模块。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专业考察与教学实习双路径,例如组织学生赴中越边境开展跨境民族田野调查,或在民族地区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年均实践课时占比超过总学分的25%。这种课程结构既保证了历史学科的系统性,又强化了民族问题研究与区域史研究的交叉融合。
二、培养模式凸显师范与非师范双轨并行
在师范教育层面,专业设置教育学原理、历史教学法等必修课程,并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教学技能实训。非师范方向则通过档案文献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课程模块,培育学生在文博机构、政府部门等领域的职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与职业发展导师,在科研立项与就业指导方面提供个性化支持。近三年数据显示,毕业生中约40%选择中学教师岗位,30%进入文化事业单位,另有15%考取民族学或中国史硕士研究生。
三、学科平台支撑区域特色研究
专业深度融入学校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壮瑶民族史、中越关系史、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三大研究方向。教师团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达8项,其中跨境民族社会变迁、边疆治理史等课题成果直接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学生可通过东盟国家高校交换项目赴越南、泰国等地开展学术考察,近三年已有23名学生获得东南亚语言文化辅修证书,显著增强了在跨国文化机构的就业竞争力。
四、就业前景呈现多维发展空间
在基础教育领域,专业毕业生凭借历史学科教学能力认证与普通话二甲证书双重优势,在广西区内中学教师招聘中保持85%以上的岗位适配率。非师范方向毕业生可选择的职业路径包括:文化部门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档案馆的文献整理研究员、跨境贸易企业的文化咨询顾问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依托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平台,每年约有10%的优秀本科生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直接进入学术研究轨道。这种多元出口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历史学专业就业面狭窄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