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西省重点建设的工科专业,赣南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2001年创办以来,凭借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扎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综合评价中连续多年位列同类院校首位。该专业以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与控制为核心,深度融合电子技术、自动化、智能电网等前沿领域,构建了覆盖电力全产业链的跨学科培养体系。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了"强基础、重实践、促创新"的育人模式,毕业生就业率常年稳定在90%以上,其中国家电网录取率超30%。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采取"强电为主、弱电为辅"的架构。基础阶段通过电路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奠定理论根基,进阶学习则聚焦于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智能电网技术等核心模块。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实验室和PLC控制系统实验室,配备有国内先进的微电网仿真系统和智能变电站实训装置,使学生能直观掌握新能源并网控制与工业自动化关键技术。这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近三年累计获得6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奖项。
人才培养层面,专业构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27名专职教师中包括教授、高级工程师及具有行业经验的博士团队。通过格力、孚能科技等龙头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学生可参与真实项目开发,例如储能系统优化和智能配电网络设计。数据显示,约15%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已发表SCI/EI论文或取得发明专利,这种"研中学、做中悟"的培养路径显著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从就业前景分析,专业毕业生呈现多元发展态势。除传统电力系统(占比约35%)外,近三年新能源装备制造和工业自动化领域就业比例提升至28%,更有部分学生进入华为、西门子等企业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与韩国高校合作开展的"1+3"本硕连读项目,为有志深造者开辟了国际通道,其电气工程硕士点每年招收约50名研究生,研究方向涵盖特高压输电和能源互联网等前沿领域。
学科建设方面,电气工程作为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学科,已建成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80余项科研项目,在电网智能量测和低品位能源转换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3项。这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不仅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更使专业成为区域电力产业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