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高校之一,福建中医药大学在中西医临床医学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体系。该专业自1988年首创专科层次,2002年升格为五年制本科,现已构建起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福建省A类高峰学科的学术平台,其课程体系深度融合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培养出兼具中医思维和西医诊疗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学科体系:以一流学科引领专业发展
该专业构建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群,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课程设置突出系统性融合,既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伤寒学》等中医经典课程,又涵盖《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内容,形成"双轨并行,交叉渗透"的知识架构。实践教学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模式,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基地实现基础与临床的贯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学科在2024年进入ESI全球前1%,显示出强劲的科研实力。
培养模式:创新机制下的中西医协同
"一体化、分阶段"培养体系
前三年侧重基础理论学习,后两年进入临床实践阶段,通过床边教学和科室轮转强化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特别设置"3+2"教学模式,第四年临床见习与第五年基地实习形成能力进阶链。特色教育改革——力钧班
每年从大二学生中选拔30人组建精英班,实行双导师制(基础+临床导师),重点强化《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研读,同时开展现代医学前沿技术训练。该班以近代闽籍名医力钧的学术思想为指引,构建"守正创新"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体系。多平台协同育人
- 整合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与三甲附属医院资源
- 建设虚拟教研室和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 开设《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与方法》等交叉课程
核心能力:构建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
该专业着力培养"三基五能":
- 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和诊疗规范
- 实践能力:具备独立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技能
- 创新能力:通过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平台强化科研素养
- 职业素养:医学伦理课程与社区义诊实践相结合
- 国际视野:开设《经络腧穴学》双语课程,对接中医药国际化趋势
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约35%进入三级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另有20%考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院校研究生。
发展定位:服务基层与学科前沿并重
在培养方向上,既强调"扎根基层"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又通过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病等研究方向对接学术前沿。教师团队包含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等领军人才,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2项。这种"医教研协同"的发展路径,使专业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持续产出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等创新性教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