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的历史学专业作为该校首批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自设立以来始终秉承“做河西文章”的办学理念,将师范教育与地域文化研究深度融合。该专业依托甘肃省重点学科(中国史)和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致力于培养兼具历史学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在服务西部基础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承方面形成鲜明特色。
学科定位与培养体系
历史学专业定位为师范类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并创新性设置辅修地理课程,形成“一岗多能”的培养特色。主干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史学概论及基础地理,旨在构建“通史+专修”的知识体系。通过1+2+1联合培养模式与复旦大学合作,强化学术深度与跨区域资源整合。培养目标涵盖中学历史教学、文博管理、学术深造三大方向,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导向。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学院师资队伍以高学历和科研实力见长,现有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5%(含在读8人)。学术研究聚焦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形成以敦煌学、简牍学、西北民族研究为核心的特色领域。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出版《河西通史》《汉化与胡化》等标志性成果,获省部级奖项20余项。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与红西路军研究院两大省级基地为研究提供强力支撑。
实践平台与资源保障
专业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拥有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00平方米,设备总值430万元)和河西历史文化馆(1500平方米)两大实训基地。前者设模拟餐厅、会展实训室等6个实验室,后者通过河西历史与民族民俗展览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校外与复旦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建立学术考察合作,形成“课堂-实验室-田野”三位一体的实践链条。
学术交流与地域特色
学院以“立足河西、辐射丝路”为学术定位,承办第四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丝绸之路黄金段高层论坛等高端会议,邀请葛剑雄、郑炳林等学者讲学。研究领域深度挖掘河西民族融合、丝路文明交流等议题,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术竞争力。例如,《河西通史》系统梳理河西走廊从史前至近代的历史脉络,填补区域史研究空白。
持续改进与认证评估
2025年3月,历史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专家组肯定其“一靠三实”(靠得住、实基础、实技能、实作风)育人品牌,同时建议加强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动态关联,优化教学质量监控闭环。未来专业建设将聚焦数字化教学改革与师范生核心素养提升,进一步强化在西部历史教育领域的标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