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历经30年发展,构建起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在2025年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保持B等级的全国排名。该学科依托1993年创建的园林专科专业基础,现拥有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设计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形成以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生态学为主干的交叉学科体系。学院下设风景园林工程实验室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近年来承担100余项国家级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这些成果为其在西南地区风景园林教育领域树立标杆地位奠定基础。
学科架构呈现多维度发展特征,在专业设置上覆盖工学与农学双轨路径:五年制风景园林专业聚焦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四年制园林专业侧重植物栽培与生态保护,两类专业共享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学等核心课程体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考研参考书目调整中,《风景园林概论》更换为陈其兵团队新版教材,显示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发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增设国家公园规划方向,与学院新成立的国家公园研究中心形成教研联动,该中心已开展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等重大课题研究。
实践教学体系凸显产教融合特色,通过三类实践模块培育应用能力:
- 设计类实践:包括校园景观改造、居住区绿地规划等真实项目实训
- 工程类实践:涵盖施工图绘制、工程预决算等全流程训练
- 科研实践: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植物品种选育等课题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景观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近五年有40余名毕业生进入哈佛大学等国际名校深造。值得关注的是,2025届毕业生罗程以3篇SCI论文和5项专利的科研成果保送浙江大学,印证了理论实践并重的培养成效。
师资配置形成金字塔结构,84名教职工中包含14名教授和30名副教授,博士学历占比50%。学科带头人团队由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领衔,整合了规划设计、植物培育、工程技术三个领域的专家。这种结构优势在2025年国家公园研究中心建设中显现,该中心汇聚林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力量,开发出大熊猫生态廊道构建技术,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汶川地震灾区生态修复。
社会服务网络构建体现双重导向,既服务国家战略又深耕地域特色:一方面承担公园城市、乡村振兴领域的技术咨询,另一方面专注西蜀园林数字化保护研究。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的示范基地,将教学案例库扩展至200余个真实项目,这种"真题真做"模式使毕业生在规划设计院的录用率连续五年超过85%。2025年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方案落地能力的满意度达91.3%,印证了培养体系的有效性。